中国气象局于2017年提出要大力推进观测模式智能化,发展天气实况自动判识能力。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省区之一,于2018年开始试点运行,2019年6月由试点转为全国试运行。在整个过程中,黑龙江省气象局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并注重实践和效果检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制定方案 优化流程

  2019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开展日照、降水天气现象仪分阶段平行观测,并于当年7月对试点站实行单轨运行。省气象局组织制定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运行实施方案,优化业务流程,明确调整项目。

  黑龙江省气象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试运行工作,组织省级骨干力量成立技术团队,多次对各台站业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各站完成MICAPS系统升级及业务应用、ISOS软件和MDOS软件升级。

  “经验告诉我们,人员技术支撑和动员部署一定要做好。”来自抚远市气象局的孙佳东经常在省气象局技术交流微信群里提问。他说,“观测员常年与数字和代码形影不离,没有谁比我们更明白温、压、湿、风这些数据的意义。定时观测容不得一丝疏忽,想要让机器代替人工,一定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用制度保证质量

  实现基层地面观测值守“无人化”,调减观测任务,改进观测方式,减轻台站观测压力,是此次改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将观测数据人工控制任务由台站调至省级,如何保证台站数据运行质量是试运行期间面临的难题。

  黑龙江省先后制定了《观测场地维护制度》《无人值守站业务流程》等一系列与新业务相适应的规章管理规定和业务人员考核办法。

  作为参与制定《黑龙江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的成员,丰林县气象局副局长孙鹏飞说:“省气象局下发的管理体系方案是基于县气象局业务人员‘头脑风暴’的结果。这次改革调整是气象观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一定要保证运行质量、传输质量!”

  黑龙江省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原理和方法,梳理业务流程,编制了符合工作实际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建设覆盖综合气象观测全业务领域、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业务。特别是开展了ISO9001体系认证,用流程来规范基层观测业务。

  牛刀小试 初见红利

  在试点期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各级单位业务运行稳定,新设备、新技术成熟度进一步提高,雨凇、雾凇、浮尘、扬沙等气象要素的综合判识一致率达到90%以上,保证了气象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从事气象业务几十年了,人工被电脑代替了,人工观测是每天只有三四次定时观测,而自动站则是24小时不间断观测,降低了人为出错概率,提高了监测数据的持续性。现在我们的工作从观测和记录原始数据、分析质控数据,调整为以维护观测系统运行保障和为地方服务为主。”曾是观测业务“多面手”的抚远市气象局副局长于芳说。

  抚远站是7个试点台站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个无人值守平行观测试点台站。抚远冬季寒冷漫长,局站距离达10公里。改革后,观测项目全都自动化了,业务人员坐在局里就可以办公,解放了人力,节省了经费。  “解决了气象局这几年‘用人荒’的大难题。”于芳说。

  试点改革 成效突出

  实况数据是气象工作的基础,也是预报模式数据产生的源头与根基。改革后,现在的系统可每日逐小时滚动更新制作24小时内逐小时预报,实现最新实况信息和中尺度模式产品的纳入和预报性能提升,预报服务产品也日趋丰富和精细化。

  以前人工测雪深,需要业务人员找三个点,两个点之间要距离10米以外,受人为和环境因素影响,每个人测得的数据都带有自己的“喜好”。现在用机器“说话”,监测精密,这对短时预报的帮助特别大。由于各站数据集约到省级平台,县气象局利用省级云+端平台,查找数据也更加方便了。县气象局业务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平台分析数据、做好服务。

  鹤岗市气象局业务科的陈利华有亲身感受,“冬季是全年旅游的旺季,鹤岗市打造的一体化冰雪旅游气象服务平台依托这次改革,开展了全市所有站点未来24小时逐小时定量降水产品预报,增加72小时逐3小时、6小时、12小时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银山’,气象部门要实现服务精细化,给这聚宝盆多加‘肥料’。”

  发展永不止步,改革未有尽时,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借国家振兴东北之风,使成果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服务大局。

  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翔表示,对标世界先进水平,面对新需求、新变化,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大胆创新,采用综合判识与智能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他坚信,随着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自动化的整体切换,将使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