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自动化学院派收录关键词:人工智能 AI 大模型 机器人 】
  
  AI未来 || 第六届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论坛暨清华大学第739期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12个高校院系与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
  
  6大人工智能领域的专题分论坛
  
  21位专家学者的特邀报告
  
  69位青年学子的精彩分享
  
  139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1000余名观众的现场交流
  
  200余所单位共20余万人次的踊跃参会
  
  FORUM·2024
  
  论坛概况
  
  2024年4月20日至4月21日,AI未来—第六届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论坛暨清华大学第739期博士生学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相关院系和科研院所的学生组织共同举办,围绕大模型与前沿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机器人与无人平台等6大专题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在“中国自动化学会”与“蔻享学术”两大官方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吸引了京内外200余所单位共20余万人次参会,论坛规模远超往届。与会学者对本届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论坛能够常办常新,持续为北京高校在青年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优良学风涵养等方面注入新动力。
 
  
  论坛主视觉
  
  论坛主会场
  
  会前热闹的走廊
  
  工作人员接待观众
  
  观众参观论坛墙报
  
  论坛文创礼品
  
  论坛茶歇
  
  论坛茶歇
  
  FORUM·2024
  
  论坛开幕式
  
  4月20日上午9点,“AI未来—第六届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论坛暨清华大学第739期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开幕。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主任张涛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发表了重要致辞。
  
  张涛老师简要介绍了本届论坛的基本情况。随后,他指出,随着新一代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和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时曾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张涛老师最后引用了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表达了对青年学子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殷切期望。
  
  刘成林老师代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对本届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各界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他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ChatGPT等先进技术给人工智能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他鼓励青年学子要加强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积极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脚踏实地地做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研究,在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中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开幕式嘉宾席
  
  开幕式现场观众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主任张涛发表开幕致辞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发表开幕致辞
  
  致辞结束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江奔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金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翔、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杜夏威分别以《计算能源:人工智能如何加速新能源电池优化设计》《多模态大模型的实践与思考》《生物启发的多模态智能计算》《人工智能全栈能力化实践》为题作特邀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前沿进展与发展趋势。参会观众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并围绕报告内容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与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
  
  江奔奔作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金桥作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翔作特邀报告
  
  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杜夏威作特邀报告
  
  FORUM·2024
  
  专题分论坛
  
  大模型与前沿技术分论坛
  
  大模型与前沿技术分论坛于4月20日下午14点召开,本场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生会负责承办,共计邀请大模型与前沿技术研究方向的3位专家学者、4位学生参与汇报,同时展示了6张学术墙报。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车行同学主持了本场分论坛。首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阳、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江梦、小米大模型算法总监刘伟分别以《从通用走向专业:大模型的调整与使用方法》《从因果机器学习视角分析大模型预训练及下游任务推理》《AI agent的一点小米思考》为题作特邀报告,探讨了大模型与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后,刘永康、罗浩然、葛春江、杨孙等4位同学围绕点云深度学习分类技术、微调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语言模型、Text-to-SQL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展示了许多前沿成果与创新思想。分论坛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踊跃与讲者互动,促进了跨界交流与创新合作。经过评审专家们的现场评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葛春江同学获得了大模型与前沿技术分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大模型与前沿技术分论坛现场观众
  
  大模型与前沿技术分论坛现场观众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阳作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江梦作特邀报告
  
  小米大模型算法总监刘伟作特邀报告
  
  大模型与前沿技术分论坛报告嘉宾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葛春江同学获大模型与前沿技术分论坛“优秀报告奖”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分论坛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分论坛于4月21日上午9点召开,本场分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生会共同承办,共计邀请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研究方向的3位专家学者、6位学生参与汇报,同时展示了6张学术墙报。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生会主席于嘉远同学主持了本场分论坛。首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秦曾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康国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妮分别以《跨模态信息建模与应用》《Learn to rectify the bias of CLIP for unsupervised semantic segmentation》《对抗仿真智能行为建模技术研究》为题作特邀报告,探讨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后,张博睿、董礼、李奇、魏宇恒、郑宇航、王玉荣等6位同学围绕可解释神经网络优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平行索强度设计、智能故障诊断、恒星识别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展示了许多前沿成果与创新思想。经过评审专家们的现场评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张博睿同学获得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分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本场分论坛在社会层面引起了高度关注与广泛影响,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超过10万。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众多青年学子与专家学者就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秦曾昌作特邀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康国梁作特邀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妮作特邀报告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分论坛报告嘉宾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张博睿同学获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分论坛“优秀报告奖”
  
  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分论坛
  
  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分论坛于4月21日上午9点召开,本场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会、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研究生会共同承办,共计邀请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研究方向的2位专家学者、6位学生参与汇报,同时展示了4张学术墙报。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金龙同学主持了本场分论坛。首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婍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冰冰分别以《可信推荐系统研究》和《动力学启发的机器学习泛化性增强》为题作特邀报告,探讨了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后,张焱、王欣蕾、王树勋、瞿盟津、翁伟宁、史铂深等6位同学围绕视觉隐私保护、数据投毒、知识驱动的脑电表征、图领域自适应模型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展示了许多前沿成果与创新思想。分论坛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观众热烈讨论、积极互动,充分展现了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领域的学术活力和创新潜力。经过评审专家们的现场评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翁伟宁同学获得了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分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婍作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冰冰作特邀报告
  
  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分论坛报告嘉宾合影留念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翁伟宁同学获数据挖掘与算法安全分论坛“优秀报告奖”
  
  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分论坛
  
  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分论坛于4月21日上午9点召开,本场分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会、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共同承办,共计邀请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研究方向的2位专家学者、7位学生参与汇报,同时展示了4张学术墙报。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刘昂同学主持了本场分论坛。首先,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殷辰堃和北京理工大学预聘助理教授李石磊分别以《可交互场景下的搜救机器人自主决策》和《多核相关熵理论及在机器人上的应用》为题作特邀报告,探讨了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后,刘天祺、Alex Zongo(宗保文)、刘启涵、马国政、闫雪、毛逸休、李佳峻等7位同学围绕深度强化学习、离线强化学习、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展示了许多前沿成果与创新思想。经过评审专家们的现场评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刘启涵同学获得了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分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殷辰堃作特邀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预聘助理教授李石磊作特邀报告
  
  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分论坛报告嘉宾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刘启涵同学获智能控制与强化学习分论坛“优秀报告奖”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分论坛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分论坛于4月21日下午14点召开,本场分论坛由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研究生会负责承办,共计邀请人工智能交叉研究方向的3位专家学者、6位学生参与汇报,同时展示了5张学术墙报。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抖音、bilibili、知乎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累计参与人次超过6万。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戴坤灵同学主持了本场分论坛。首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于国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鄂海红、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任鹏飞分别以《Machine Learning to Quantify Brain Activity from Astrocyte Imaging Data》《大模型时代知识图谱赋能高血压智能诊疗实践》《通用物体关键点追踪和行为识别》为题作特邀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后,王昱灵、刘旋、胡修远、张晓藤、汤奕、陈天竹等6名同学围绕智能医学影像、计算神经科学、AI辅助药物设计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展示了许多前沿成果与创新思想。经过评审专家们的现场评议,清华大学胡修远同学获得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分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清华大学教授于国强作特邀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鄂海红作特邀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任鹏飞作特邀报告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分论坛报告嘉宾合影留念
  
  清华大学胡修远同学获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分论坛“优秀报告奖”
  
  机器人与无人平台分论坛
  
  机器人与无人平台分论坛于4月21日下午14点召开,本场分论坛由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会、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会共同承办,共计邀请机器人与无人平台研究方向的2位专家学者、8位学生参与汇报,同时展示了7张学术墙报。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瑞盈同学主持了本场分论坛。首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邹尧和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志杰分别以《集群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研究进展》《柔性结构主动控制方法》为题作特邀报告,探讨了机器人与无人平台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后,韩文健、韩新宇、刘洋、常成、陈涛、韩志冀、陈永杰、杨朋昕等8位同学围绕无人船轨迹跟踪控制、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自动驾驶、机器人容错控制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展示了许多前沿成果与创新思想。现场观众认真聆听了各位嘉宾的报告,并与嘉宾们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经过评审专家们的现场评议,北京科技大学陈永杰同学获得了机器人与无人平台分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邹尧作特邀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志杰作特邀报告
  
  机器人与无人平台分论坛报告嘉宾合影留念
  
  北京科技大学陈永杰同学获机器人与无人平台分论坛“优秀报告奖”
  
  企业论坛
  
  企业论坛于4月21日下午14点召开,本场分论坛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生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会共同主办,共计邀请2位快手公司的大模型行业专家参与汇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江瑞同学主持了本场企业论坛。快手算法专家张景远以“快意大模型简介及应用分享”为题,介绍了快手新一代自研大语言模型——“快意”的相关技术与应用场景。快手算法专家达铖以“揭秘‘可图’,快手文生图大模型的技术实践”为题,介绍了快手“可图”文生图大模型的技术核心与应用情况。企业论坛期间,两位快手算法专家结合快手公司自主研发大模型的技术特点,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企业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场观众与快手算法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相互分享了关于企业大模型的独到见解,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学子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快手算法专家张景远作特邀报告
  
  快手算法专家达铖作特邀报告
  
  FORUM·2024
  
  论坛闭幕式
  
  2024年4月21日下午,本届论坛的各项议程顺利结束,圆满落幕。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生会将依托北京高校人工智能联盟和CAA清华大学学生分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全国高校搭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本届论坛掀起了京内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的热潮,也吸引了包括医学、建筑、心理、汽车等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有效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开拓了研究生同学的视野。期待明年春天在第七届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论坛上与大家再度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