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自动化学院派收录关键词: 华东理工大学  自动化科技   】
  
  2024高招进行时|华东理工大学:实施跨学科交叉融合、多样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时代高层次工程人才“样板间”
  
  近日,央视网推出强国教育《2024高招进行时》特别栏目,将邀请全国百所院校代表及专家做客央视网,聚焦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解读、最新招生政策、志愿填报、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分享,助力家长和考生读懂大学,了解专业。本期栏目嘉宾是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招生办公室主任孙玉柱。
 
  
  精彩访谈内容速递:
  
  构建研究型、个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实施跨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多样人才培养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东理工大学建有研究生院,保研比例超过23%。并且,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华东理工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研究型、个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华东理工大学有“工科试验班/实验班招生培养模式”“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微专业”等诸多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个人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学习后,在大类招生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兴趣与爱好,在一、二年级期间的不同大类间进行双向选择转专业。
  
  (一)工科试验班/实验班招生培养模式,培养国家战略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设置“智能与机器人”“生物医药”“智慧化工”“能源与环境”“机械智能化”“新材料”6个工科试验班或实验班,旨在聚焦国家发展亟待解决和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未来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
  
  (二)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实行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设有“化工与工程管理”“计算机与金融学”“应用化学与生物科学”“环境工程与社会学”“能源与经济”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多学科交融,旨在为学子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平台,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1+X本硕博贯通制)是在本科二年级学生中进行选拔,实行“一对一”全程导师制。每位导师在同一年级中只能指导1名学生,并单独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前三年完成拔尖创新人才本科定制化培养方案,第四年起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环节。四年期满且符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者,可获得学士学位;自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本硕博贯通的培养通道。
  
  (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常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前三年完成除毕业环节以外的定制化课程,最后一年以企业培养为主,毕业论文(设计)与企业合作完成,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家首批试点高校,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已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五)主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辅修专业是华东理工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华东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仅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平台,也为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的本科生提供了共享资源。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财务管理(投资理财方向)”“法学”“视觉传达设计”7个辅修专业。
  
  (六)学校开设12个微专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微专业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华东理工大学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工业设计”“国际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健康管理”“Mini-MBA”等12个微专业,以相对迷你、精干的课程满足学生发展和自我兴趣的需求。
  
  华理专业建设优势明显,4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华东理工大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设置本科招生专业68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制药工程、药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社会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英语;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分别是轻化工程、化学、材料化学、生物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法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全部专业通过三项全球权威国际认证——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EQUIS(欧洲质量改进体系)认证、BGA(商学院毕业生协会)认证,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药学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自动化、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继续推行大类招生,新增“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招生总计划为4170名,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全部为本科计划,学制四年。招生类别包括了一本批次(本科普通批次,普通类,常规批等)、艺术类、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励志计划)、运动训练、保送生、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西藏班、民族班、国家民委专项、华侨港澳台学生等。
  
  对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考生在填报高考专业志愿时,选考科目范围必须符合学校相关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对实行高考综合改革“3+3模式”省份(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选考科目要求包括:物理必选+化学必选(简称“物化双选”)、不限。
  
  对实行高考综合改革“3+1+2模式”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物理科目类再选科目要求包括化学必选、不提科目要求等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类再选科目要求均为不提科目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在2023年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对于普通类本科招生,有54个专业按照17个专业类招生,其余专业按专业进行招生。艺术类3个专业按“设计学类”大类招生。对于普通类本科以外的特殊类型招生,按照专业进行招生。专业类名称及其包含专业详见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公布的招生专业(类)。
  
  今年华东理工大学新增“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华东理工大学集全校优势资源,为适应我国集成电路、微电子、半导体照明、微电子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该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在电子信息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封装材料、工艺过程材料以及测试分析材料等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以高素质的学术队伍、行业龙头企业和前沿的科研工作确保高质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产教融合,在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鼓励个性发展,实施“双向选择”的转专业政策
  
  “双向选择”转专业是华东理工大学推进素质教育、鼓励个性发展、强化质量意识、改革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让优秀学生和确有专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一般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特长,按照一定的筛选规则和程序,批准部分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入学后,一、二年级转专业的比例可达15%。
  
  具体安排以学校教务处当年公布的通知为准。
  
  设置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激活培养机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华东理工大学建成以政府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和社会奖助学金为支撑的多层级、多类别的激励体系,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000余万元,成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强有力“催化剂”。
  
  政府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上海市奖学金。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共有141人获国家奖学金,480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284人获国家助学金,36人获上海市奖学金。
  
  学校奖助学金是华东理工大学专项拨款设立的奖助学金,旨在奖励在学业学术、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学生,获奖覆盖面达到在校本科生总人数的40%左右。目前,既有对品学兼优学生设立的优秀奖学金,也有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实现成长成才的励志类奖学金等。
  
  社会奖助学金是企事业单位、校友或社会爱心人士在华东理工大学设立的奖助学金。目前宝钢、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医药、万华化学、金龙鱼、恒大高新等世界知名企业均在华东理工大学设立了社会奖学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以及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设立了新长城助学金、中华助学金、董妈妈爱心慈善助学金、兴·泉少数民族励志奖助学金等;多名爱心校友设立了于遵宏奖助学金、华谊奖助学金、飞扬进步奖学金等校友奖助学金。
  
  华理专业性强,教育资源丰富,毕业生去向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
  
  华东理工大学以构建覆盖大学全程的生涯发展指导服务体系为抓手,从学生个人职业胜任力的开发和培养出发,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开设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已形成了一支由上海市职业咨询师、国际认证职业规划师、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就业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等提供指导。
  
  同时,华东理工大学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求职应聘服务:积极拓宽就业市场,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以数倍于毕业生人数的招聘信息供毕业生选择;建立和拓展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编制和免费分发有针对性的就业辅导资料;定期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毕业生招聘会,为毕业生的择业提供机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设有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和“华理就业领航号”微信公众号,毕业生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各地人才需求,把握就业先机。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有特长、有特色、综合素质高,就业流向多为国内外重要行业知名企业,受到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普遍青睐,来校招聘的单位络绎不绝。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2022年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排名中,华东理工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16名。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涉及化工医药、石油轻工、生命大健康、信息产业、金融商贸、航空航天及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学生就业的单位绝大部分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各专业岗位需求量与毕业生人数之比平均为5.62∶1,录用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的单位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万华化学、中石化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中国商飞、华为、阿里巴巴、中建集团、华虹集团、中兴通讯、华谊集团、中芯国际、中国化学工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上药集团、宝武集团、巴斯夫、拜尔、康龙化成、中石油集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有四大银行等知名企业。
  
  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的比例超六成。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华东地区为主,辐射全国,积极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省份、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就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占签约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65.47%,到华东六省(苏、浙、皖、闽、赣、鲁)就业占16.76%。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比例持续增长,其中保送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超过23%,部分学院保送读研比例超过30%。2023届本科毕业生有1964人在海内外高校、院所继续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7.88%。其中,1550人在境内升学,414人出国出境深造。
  
  寄语
  
  祝每一位高考学子蟾宫折桂,金榜题名,考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欢迎报考华东理工大学,愿金秋九月,相遇在华理美丽的通海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