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自动化学院派收录关键词: 机器人 机器视觉 传感器 制造业】
  
  武大组织跨学科联合攻关 人形机器人“天问”有望实现100%鄂产鄂研
  
  “这是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天问’
  
  它的名字来自屈原的《天问》
  
  象征着对科技创新的
  
  追求永无止境。”
  
  9月初
  
  在珞珈山下的实验室里
  
  人形机器人“天问”
  
  正在优化部件
  
  向人性化迭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与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透露,3月以来,针对“天问”的研发,武大工业科学研究院综合计算机科学、动力与机械工程、城市设计、测绘遥感等11个学科,联合攻关核心问题,寻找技术方案,不断取得突破。
 
  
  “天问”有双“灵巧手”
  
  “人形机器人‘天问’有36个自由度,其中灵巧手的自由度就有7个。”工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李淼是刘胜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介绍,灵巧性与可操作性是衡量机器人灵活性和功能性的重要指标,“天问”的柔性手指以腱绳驱动,简单灵巧,能够实现对脆弱物品的柔性抓取。
  
  面对不同尺寸、外形、材质的物体,人手对应了不同的抓取姿态和力度,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在“大脑”中精密的设计。
  
  李淼向记者展示了“天问”抓取饮料瓶的动作——通过手部的视触觉传感器获取感知信息,并自动设计出对应的最佳力度,随后通过连接手指指骨的腱绳,实现手部关节运动的自适应调整,“可以精准地握起,力度柔和,不至于捏坏瓶身。”
  
  “为了让‘天问’抓取更协调、更灵活,我们还在加大难度不断调试,让它不断在仿真环境中学习进步。”除了强调力量和精准度的“灵巧手”,团队还研发了另一种“柔性手”,具有高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质。李淼介绍,操作是人形机器人控制的一大重点,针对不同形态的物品,机器人手如何抓得稳、握得住,实现类似人手的抓取效果,是人形机器人要攻克的重要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李淼称,当下高大上的人形机器人,未来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比如为客人递一杯咖啡,在家中提供家政服务,进入危险地区执行任务等,人形机器人都可以胜任。
  
  核心零部件80%鄂产鄂研
  
  “拆开人形机器人的外壳,里面是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有大小脑的芯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加上外壳就是一个机电系统。”刘胜表示,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要勇于打破学科边界,打通产业全链条,夯实基础、协同合作才能提升整体水平。
  
  在“天问”的攻关过程中,武汉大学利用跨学科优势,联合各单位解决研发难题。在视觉、触觉与导航算法方面,该校计算机学院、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在大模型方面,团队与计算机学院、科大讯飞合作;驱动“天问”生“眼”长“脑”的芯片,来自湖北芯片企业“黑芝麻”。
  
  抢占人形机器人新赛道,人才生态的建设不可或缺。今年9月,新成立的武大机器人系迎来首批学子,专业涉及机器视觉与人机交互、机器人导航与规划、机器人系统与控制、机器人应用技术四个方向,培养机器人领域高水平人才。
  
  在刘胜看来,新质生产力要具备颠覆性、创新性、竞跃性特征。人形机器人技术涉及操作、感知、认知、移动等核心技术,关乎到材料、力学、芯片、控制等领域,多学科交叉。因此,健全研发体系,打好研发基础是关键,有了扎实的好底子,才能走得更远。
  
  据了解,目前,包括传感器、灵巧手、仿生关节、芯片在内,“天问”的核心零部件,有80%在湖北生产研发。刘胜认为,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关键在于建立起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生态,打通全链条,营造好生态,核心零部件鄂产鄂研比重还可以更高。
  
  “湖北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具备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产业优势。接下来要逐步建立起跨学科的研发生态,打通产业链,推动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突破性发展。”刘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