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自动化学院派收录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 无人驾驶 无人机 自动驾驶 】
十年 | “婷婷又玉立”,她在“无人驾驶”创天地!
她勤奋刻苦
凭借优异的成绩
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
优秀博士育苗基金
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小米奖学金等
主持多项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她勇攀高峰
于科技竞赛中展现风采
与团队征战国内外各大赛事
获全国跨越险阻无人系统挑战赛第一名
ICRA RoboMaster人工智能挑战赛
全球总冠军
她孜孜不倦,深耕科研
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重点课题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顶刊
IEEE T-ITS等期刊论文7篇
授权专利5项
她就是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婷
志存高远:勇攀科学高峰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
张婷在大三时
就进入智能导航实验室开展研究
师从付梦印院士
接触的第一个课题就是
“无人机动态降停”
即无人机在动态平台上的准确平稳降停
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引导下
她迅速掌握了相关实践方法
并利用AprilTag检测法
实现了无人机降停的精准定位
张婷使用的实验平台
丰富的文献阅读积累是科研路上必不可少的
为了迅速积累领域知识
她阅读了大量专著、教材和论文
在复杂的理论知识之间
她从对文献中的知识一知半解
过渡到会对文章里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并在课题组分享会上与老师同学们积极讨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她看来
科研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阅读英文文献的时候,为了尽快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我会拿一个本子把重点单词和常用句式整理出来,时常翻阅回顾,提高文献阅读效率。
”
从本科到博士的十年间
她始终坚持着敦行致远的科研态度
博士二年级她正式确定了研究课题
研究无人车在路口、匝道等动态环境中
和车辆、行人等的交互难题
为此,在导师提出的无人驾驶
“度量空间-语义空间-行为空间”概念的指引下
她查阅了大量文献
分析和论证当前方法的不足
在成千上万次的实验中
一次次推翻既有思路、重新构思
最终创新性地提出
基于态势预测的时空决策规划方法
解决了动态交互场景下
无人车智能决策技术难题
相关成果发表在
智能交通领域顶刊IEEE T-ITS、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领域顶刊IEEE/CAA JAS
和IEEE ITSC、IEEE SMC国际会议上
张婷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科研之路漫长艰辛
敢想敢为,善作善成
是张婷的人生科研信条
敢闯会创:驰骋科技创新疆场
张婷深知科研不能“闭门造车”
在开展科研的同时
受到北理工科技创新氛围的感染
她积极投身科技竞赛
希望学以致用,以赛促学
张婷(第一排右二)在跨越险阻比赛调试现场
“要做,我们就要做到最好”
跨越险阻比赛指导老师杨毅教授的
这句话是她和参赛成员们的共同追求
在“跨越险阻2018”第三届
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地空协同比赛中
她和队友们顶着烈日,早出晚归
然而野外大范围的环境缺少有效特征
给图像特征匹配带来困难
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张婷利用先验信息
推理感兴趣区域中特征点的概率分布
有效地提高了特征匹配准确率
助力实现无人机视角下的大规模地图构建
团队以卓越成绩获得地空协同组第一名
张婷在跨越险阻比赛颁奖现场
多次国内比赛经验助她成长
也激励她走向更宽阔的国际赛场
在ICRA RoboMaster人工智能国际挑战赛中
面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强劲挑战
张婷和队友们稳扎稳打
从实验基地的搭建、设备的调试
算法的论证、到代码的实现
张婷和队友们稳扎稳打
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以16战全胜的战绩夺冠
向世界展现了来自中国北理工战队的
绝对实力
张婷与队友们在ICRA RoboMaster比赛现场
党员风采: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
科技成果要用到实处
自我价值也应在社会中彰显
除了将精力投入到科研之外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
张婷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和国际交流
并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
张婷(右三)参与党支部卢沟桥纪念馆缅怀活动
在与国内自动驾驶领域领军企业合作的项目中
张婷作为主要学生负责人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实际需求为牵引
带头攻克无人车
在复杂路口交通环境中的决策规划难题
创新性地提出了
结合博弈与学习的决策方法并得到实测应用
为打通自动驾驶与日常交通生活间的
“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
2022年,她凭借优秀的学业成绩
和丰富实践经验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资助下
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访学
她始终坚持科学文化自信,发扬开放的品格
在瑞士机器人日、学校开放日上
作为中国访学生代表介绍已公开的学术成果
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学术交流和合作
“
能以自己的萤火之光照亮他人,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
”
科研之路上
她始终坚守科研报国的初心
成为无人驾驶领域的勇敢追梦人
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未来,她将继续用一身所长
服务于社会需要
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注入青春活力!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