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磨削技术享誉全球。来自德国的斯来福临集团也是理所应当的成为世界磨床行业的翘楚,该集团旗下八个子品牌都集中在磨床领域。根据以往的数据,德国整个机床行业的产量约有八分之一是由磨床产业完成。而其中还不包括销售额可观的齿环加工和表面加工用特种设备,单独这些设备就合计达到5.62亿欧元。 企业的工作负荷程度就可以反映出磨床的市场需求何等强劲。“在季节性高峰期,设备的生产负荷几乎达到100%,目前所实现的订单和下半年预计可实现的订单也已经非常多。”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经济与统计部门负责人说到。 聚焦中国市场 斯来福临中国CEO托马斯?夏扉认为,当前推动市场需求增长的动力之一是风力发电行业,因为该领域对风力发电设备的需求在增加,同时对转子和大型减速箱的需求也在上升。另一个推动需求增长的因素来自于汽车制造行业,由于汽车企业总是面临着不断向市场推出更加节能增效车型的压力,因此更加注重对驱动装置的精加工。第三大市场的推手便是处于扩张中的飞机
制造业,尤其是涡轮机制造方面对磨削的需求很大。 据了解,斯来福临集团公司里知名度比较高的成员企业是斯图特(STUDER)公司。这家位于瑞士企业在内外圆磨削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非欧盟国家的企业,却属于德国企业协会中的一员,斯图特公司非常依赖于出口业务:“几十年来,我们企业的出口业务占到总业务的90%以上,因此意义非常重大。”斯图特公司的有关人员介绍说。 目前,中国、意大利和美国已经成为德国磨床设备的最重要客户。自1994年起,斯来福临就开始致力于在中国拓展本土化业务。其在江苏太仓建设了斯来福临中国工厂,配合在北京,上海,无锡,重庆,西安和广州的销售和服务,从而使斯来福临(中国)成为集生产制造、工艺研发、磨削应用、销售、售后服务和零备件供应为一体的全方位制造企业。 而且在2008年,针对中国市场斯来福临集团设立了在海外的第一个中国品牌――斯来福临(SCHLEIFRING),目前也推出了若干机型的产品。 对此,斯来福临(中国)首席技术官张明说,推出何种类型的机床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要更多考虑中国市场的产品需求。比如2008年引进中国的K-P简约型平面磨床和K-C系列内外圆磨床。但从它的产品来讲,无论是床身、导轨,还是传动系统、控制系统、液压系统、数控系统等,都和德国的原装产品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时斯来福临中国的管理团队也是国际化的,因此斯来福临中国坚持的理念是“德国品质,中国制造”。 托马斯?夏扉透露,在2010年8月,斯来福临不仅会实现机床产品关键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而且未来仍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他表示,中国市场是斯来福临全球市场的重中之重。 竞争加剧服务前行 但是,技术形势越来越逼人,“竞争对手的专业能力都在提升,各供应商之间的产品差异越来越小”,张明解释说。“仅有技术诀窍,还不能确保成功。竞争能力、财力资源、质量保证、工艺流程、员工创新能力、策略和市场开拓、营销―――所有这些综合因素都必须具备。” 在他看来,德国制造厂商受到市场热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范围极广的先进技术,“德国机床制造厂商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并非是设备本身被销售出去了,而是整个技术工艺。我们完成各种加工任务,并观察整个外围设施。” 这是因为对磨床本身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来说都基本相同,无论是在中国、北美或欧洲,对于工件质量的要求是相同的。大的差别只在于自动化上,如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客户就不喜欢用昂贵的自动化技术。” 对于未来的中国中端机床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形,张明认为其实不只是中端市场,高端市场甚至是低端市场同样都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激烈竞争点在哪里取决于这个企业的产品定位。特别高端的产品领域来讲,本身它的市场份额就不大,如果有20~30台的容量,那么它的竞争企业会有3~5家;中端的产品容量如果说200~300台,竞争企业相应增加;到了低端产品甚至会有几十家企业在竞争。 因此,不管在哪个市场领域,要想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是企业的产品品质要好、服务要好,另外还要符合用户的需求心理。 而售后服务这一块是斯来福临集团的强项,斯来福临建有庞大的售后服务工程师团队,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专业服务。 他告诉记者斯来福临将服务当做“产品”,且把这块“产品”交与一个公司在经营,因为没有服务的产品不是好产品。“一个产品就像一个人一样,总会有生病的时候,有头疼、感冒完全是正常的,这个时候就要看医生是马上过来治疗,还是仅仅嘘寒问暖甚至是不理不睬,我们深知这其中的道理。”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