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9月16日,南京江宁区湖滨金陵饭店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国家、江苏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以及企业界的精英,就智能电网建设展开一场“头脑风暴”。南京是中国电力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产业的重要基地,而江宁更是智能电网产业的集中之地,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江宁人视若珍宝。此次高峰论坛落户江宁,既是对江宁智能电网产业现状的褒奖,各位专家智囊也对江宁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本届高峰论坛以“智能电网、低碳中国”为主题,业界专家们还就智能电网对中国节能环保事业的意义,以及智能电网技术发展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等,深入探讨。本文撷取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五年内,江宁智能电网产值破千亿

  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 周谦

  江宁区是智能电网产业的集中之地,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电力自动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南京)基地”。区内现有100多家智能电网企业,具备了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电网调度各环节上较完整的产品链,继电保护、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和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等技术领域国际领先。2010年,全区智能电网产业产值近300亿元。

  智能电网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和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是推进江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标杆和示范。为此,江宁规划建设了7.7平方公里的智能电网科技产业园,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智能电网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设成为中国智能电网的技术创新中心,标准质量中心、产业研发制造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努力打造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智能电网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打造江宁世界领先智能电网产业基地

  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省电监办专员 顾瑜芳

  我省是电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大省,又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之一,为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投资近500亿元,用于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建设。到2015年,我省智能电网产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

  江宁区先后引进了国网电科院、南瑞继保、国电南自、西门子等100多家关联企业,区内企业的产品产量、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等位居全国同行前列,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国家级基地――“国网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南京)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为江宁区发展智能电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江宁区有条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为我省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智能电网 推进低碳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环保部科技委员 张坤民

  气候变化日趋明显,全球排碳容量有限。中国崛起突飞猛进,碳生产力亟待改善。化石能源眼见枯竭,社会环保代价可观。新兴能源喷薄欲出,成本并网两大难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亿万人民翘首以待。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增长,除了可再生能源外,地球上的能源储量终究是有限的。而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经济。中国面临着能源禀赋、发展水平、总量突出和锁定效应等挑战,因此,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框架,坚持不懈地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与科学发展替代能源等。而智能电网则是提高用电安全和效率,践行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非并风网电破解世界性难题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973计划非并网风力发电首席科学家 顾为东

  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远远超过化石能源,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七个千万千瓦的建设基地。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每年翻番,2009年总装机容量达到2601万千瓦,仅次于美国。然而,目前风电并网是世界上大规模风电场的唯一应用方式,在没有水电或燃气发电调峰的情况下,风电对电网贡献率难超过10%。用大规模非并风网电的新思路来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所谓非并风网电,即为大规模、超过规模风电场所发风电,直接应用于一系列通过技术创新、能较好应用风电特性的产业。如风、铝耦合系统基础研究,采用风电为主、网电为辅、无缝对接,实现了100%的应用空间。如我国60%的铝产量,用风网互补电解生产每年可减排约7280万吨。

  发展“特高压”利国利民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陈松林

  针对智能电网,我们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电力二次一体化,包括智能化变电站、电厂,大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与柔性输电设备,智能化配电网络,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及储能技术等。智能电网必须拥有三个特性:灵活性,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可接入性,推广对可再生、高效、清洁能源的利用;电网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我国,特高压技术是优化煤电布局、缓解电煤运输压力、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一举多得:对国家,可以提振经济、提升科技实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行业,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运行和管理水平,降低运行风险;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移峰填谷,优化发输电设备;对用户,减少能耗,降低费用。

  高压设备智能化是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