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转型发展综述
太重集团是全球大型先进铸造起重机企业,2020年11月入驻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我市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企业快速投产,产品销售遍布全国,截至今年6月份销售额达2亿元,预计年底销售总额达3亿元,在2022年公司二期工程完工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张占兵摄
岁月铭刻奋斗的艰辛,时代印证铿锵的脚步。
“把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2016年9月,中国共产党大同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释放出转型发展的强烈信号。
5年来,市委、市政府面对压力、经历大考,却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传统升级与新兴培育并重、建设平台与优化环境并行,聚焦实现“六新”突破,全面实施“1+4+6”产业振兴工程,坚定实施换道领跑和优势转换战略,着力推动全市工业由“煤电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走出“山西路径”的“大同探索”。
开发区建设提升平台承载力
开发区是推动和支撑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紧盯国家产业机遇,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与举措,着力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创新水平和载体功能。
参天大树,根植于肥沃土壤。
位于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能源丰富,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历数大同开发区建设的“先天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正是依托这样的硬件环境,大同各级开发区得以迅速成长: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发展经济主责主业,坚持打造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和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通用航空、商贸物流、食品加工为辅助的产业布局,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云冈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起大服务小管理的多元化运管新模式,为建设发展注入新活力;新荣经济技术开发区瞄准炭素石墨加工产业,集聚12家炭素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广灵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初步形成涵盖循环经济、新能源、特色现代农业等门类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云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围绕黄花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挖掘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以来,我们引进了上海中能、秦淮大数据、新国大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们将继续秉承需求式服务宗旨,优化亲商、重商、安商、尊商的发展软环境,让更多高质量转型项目落户大同。”大同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冯清华说。据了解,自2017年开展“承诺制”改革以来,该区列入承诺制实施范围的项目共计115个,实施承诺制的项目数量年均增长81%,事项办理时限平均降低9.6个工作日。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各开发区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招引项目落地、加快区域发展的“后天优势”着力培养,通过简化办事流程、统一服务内容和标准,开启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全力使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加紧投产达效,投产项目安心发展。
“1+4+6”产业振兴工程重塑产业结构
历史上,大同因产业而兴。新时代,大同的转型发展更要依托产业重塑。
立足能源大市的实际,大同打出产业结构升级牌,全面实施“1+4+6”产业振兴工程。从“稳煤、优电、上新”的能源工作思路到先进制造、现代医药、大数据、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产业“多业支撑”,昔日“煤电独大”的城市踏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赛道。
煤炭产业是我市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市全面推动煤炭产业走“减优绿”发展之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煤矿绿色开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关闭煤矿33所,退出产能3140万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7%。
为了推进电力产业优化升级和电力资源合理配置,“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大对燃煤火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力度,9家火电企业已于2018年底前全部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3台30万千瓦以上机组实施了灵活性改造,为全市电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白色的风电“森林”拔地而起,深蓝的光伏“海洋”波光粼粼。5年来,我市以开发风能、太阳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装备制造、电能消纳和储能研发等配套产业统筹推进,绿色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总装机达到63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86.86亿千瓦时。
装备制造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但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能。
走进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在自动化装配线上,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员工”忙碌不停。这样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以生产20-25台变速箱。这是该公司坚持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明显改变。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重点来抓,以大齿、中车大同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以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为重要抓手,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低能耗和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方向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较2019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产业重塑不仅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更需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端制造业招商引资十条奖励政策》《产业转型招才引智十条奖励政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20条”和《加快5G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6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先后出台,华为、京东、东华科技等企业纷纷在同落地,秦淮数据、中联数据等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已投入运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同)正式上线运行……大数据产业在大同加速崛起。
为加快构筑新兴产业生态,我市加强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合作。今年7月16日,秦淮数据集团“零碳数基·桃花源项目”中的“零碳高端装备智造产业项目”在大同经开区开工,再次创造了“签约即开工”的“大同效率”。随着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秦淮数据集团多个核心能力板块齐聚落地大同,将极大地促进本地高端信创产品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在大同形成数字基建全产业链,有效推动大同乃至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
2020年10月24日,全省第一所通航高职院校——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市正式揭牌。作为全省唯一的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市,我市下大气力抓项目、建生态,培育“研发制造为核心、通航运营为牵引、教育培训为先导、现代服务为延伸”四大业态,吸引30余家通航类企业集聚大同。
宇林德石墨新材料、新成新材料、晋投玄武岩等新材料产业的骨干型企业,在2018年分别实现了同比708%、117.7%、115.08%的高速增长;以两个医药园区为载体,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以原料药为主要产品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黄花、黄芪为主的中药茶发展迈出扎实步伐……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5.1%,非煤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千帆竞发,浪潮奔涌。站在新起点,迈入深化改革攻坚期、转型升级关键期、创新驱动引领期、区域合作提升期、全面小康巩固期“五期”叠加的新发展阶段,大同正以更宽广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朝着新坐标、迈向新征程。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