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品牌自定位收录关键词:霍尼韦尔 ESG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 】
霍尼韦尔刘茂树对话《管理视野》:技术创新推动ESG目标的实现
高光时刻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近日在接受《管理视野》采访时表示,为了兑现于2035年前实现所有业务运营和设施的碳中和的承诺,霍尼韦尔将超过60%的研发投入用于应对全球ESG挑战,确保在该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
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
《管理视野》:
“霍尼韦尔超过60%的年收入来自面向ESG的解决方案,大约60%的研发支出用于以ESG为导向的创新。走上ESG之路后,公司的业务方向与管理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茂树:
对企业而言,积极践行ESG理念、推进可持续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兼顾绿色发展和长期增长的一把“金钥匙”。把ESG融入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转型战略,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使企业着眼于更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践行者和赋能者,霍尼韦尔约60%的新产品研发都以改善客户的环保表现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从2004年部署可持续发展项目开始,过去十几年,霍尼韦尔在公司内确立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效的目标,并一直达到甚至超额完成这些目标。例如,2007年,我们设定了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4年减少30%的目标,最终超额完成。我们之后又设定目标,到2017年前每美元营收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11年减少15%,这一目标也提前三年完成。
在积极践行ESG理念的过程中,霍尼韦尔越来越多地将企业运营用作技术创新试验场。在减少运营和设施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霍尼韦尔尽可能使用自身产品和技术,通过在企业自身的应用来实现技术测试和改进,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稳固的商业模式。同时,霍尼韦尔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多样化的可持续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形成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管理视野》:
霍尼韦尔在全球拥有大量商业客户与合作伙伴,并且定期调研负责企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商业精英。近期有什么新的进展?对于中国企业更好参与ESG实践,能否分享一些经验?
刘茂树:
霍尼韦尔于去年(2022年)发布了首个季度性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ESI),这是针对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及其他可持续发展倡议关键趋势的首个季度性指数。该指数是基于对全球超过750名直接参与企业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倡议的商业领袖的抽样调查,衡量了他们对自身组织在过去一年实现环境目标的看法以及来年的展望。最近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显示,尽管面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绝大多数受访企业仍计划加大投资力度来支持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让我们备受鼓舞。
此次调研还发现,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流程管理方面,仅有38%的企业表示有专门的员工或团队集中负责跟踪可持续发展进展,这一数据为企业如何报告和跟踪其可持续发展承诺进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霍尼韦尔对中国企业和商业精英的ESG表现持积极评价,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在走访客户的过程中了解到,对于中国客户而言,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效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企业整体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可能会因为减排做不好而影响项目审批,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扩展都会受到影响。这些挑战也促使他们重新评估、思考和探索能够获得持续增长的渠道,变压力为动力,利用创新技术积极应对问题。
霍尼韦尔对中国企业和商业精英的ESG表现持积极评价,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在走访客户的过程中了解到,对于中国客户而言,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效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企业整体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可能会因为减排做不好而影响项目审批,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扩展都会受到影响。这些挑战也促使他们重新评估、思考和探索能够获得持续增长的渠道,变压力为动力,利用创新技术积极应对问题。
霍尼韦尔正在携手越来越多的中国合作伙伴在清洁低碳发展等ESG关键领域共同前行。例如,霍尼韦尔为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26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提供一系列产品、工艺装置及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该装置的成功投产。这个项目是中国推进石化项目大型化、一体化及清洁低碳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ESG效益逐渐成为石化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将成为行业推进减油增化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示范项目。
在我们看来,践行ESG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并行不悖、相互促进。以霍尼韦尔自身为例,自2004年起,霍尼韦尔业务运营和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已减少90%以上,能源效率提升了70%以上。此外,霍尼韦尔自2010年以来先后落实了6100多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平均每年节省1.05亿美元的成本。
《管理视野》:
2021年,霍尼韦尔宣布承诺在2035年前实现所有业务运营和设施的“碳中和”目标;2022年,将价值链间接碳排放纳入减排目标。作为价值链上的一环,霍尼韦尔如何去管理整个价值链的间接碳排放?
刘茂树: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覆盖霍尼韦尔设施、运营以及产品的全方位承诺,也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为航空、石油、化工、制药、半导体、建筑、交通、医疗等行业提供一系列先进的数字化、自动化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因此我们深知自身在行业低碳转型中的重要责任。
一方面,我们通过技术创新为业界提供节省能源、提高效率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霍尼韦尔公司自身也一直在运营中践行可持续发展,并决心利用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持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在2021年承诺于2035年前实现自身业务运营和设施碳中和的目标。公司采取多方面措施来履行这一承诺,包括加大节能项目的投资、采用可再生能源、执行资产改良项目,并在必要且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可靠的碳补偿机制等,尽可能通过公司自有技术来达成这些目标。霍尼韦尔的碳中和承诺延续了公司20年来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贯努力,并涵盖了直接排放(范围1)和能源间接排放(范围2)的碳中和。
2022年,霍尼韦尔宣布,在此前作出的2035年前实现所有业务运营和设施的碳中和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承诺。公司正与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 SBTi)合作制定包括价值链产生的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的科学减排目标。
霍尼韦尔致力于通过强化现有追踪系统并与行业领导者合作,寻找和落实最佳实践,同时鼓励客户采用霍尼韦尔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和产品,从而减少包括价值链排放源在内的其他间接排放。同时,霍尼韦尔将通过严格的、端到端的业务运营体系推动碳减排,减排量将按照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要求公开报告,并由第三方核实。
霍尼韦尔的碳中和承诺依托于公司数十年来帮助客户达成环保和社会目标的创新传统。目前,霍尼韦尔正在付诸实践,持续推进这些目标的一一落实。在中国,作为公司可持续实践的典型案例,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旗下的张家港工厂自2013年开始运营以来对主要产品进行碳足迹认证,建立了多个ISO质量管理体系,共开展了超过20个与生产材料、设备及排放循环利用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优化工厂生产流程,实现降本增效、节能减耗。例如,2021年张家港工厂实现每千克产品污染物产生量为0.0035千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7.23%,废水回用率为97.79%。该工厂于今年(2023年)年初成功入选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的2022年绿色工厂名单。目前,公司正在有序推进另外多座工厂的绿色工厂认证工作。
《管理视野》:
霍尼韦尔一直在推进可持续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以积极的ESG成果为导向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霍尼韦尔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在ESG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当下有哪些技术值得关注?
刘茂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ESG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不断满足全社会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例如,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碳密集行业对低碳减排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多种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可将炼油厂或工厂、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从源头上捕获并进行储存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成为助力实现行业低碳转型的选择之一。
鉴于目前CCUS技术较高的成本,将该技术纳入清洁能源技术范畴统筹考虑,并率先运用在清洁能源等相关领域,是实现CCUS技术落地的方式之一。例如,将制氢技术与CCUS技术有机结合,在制氢过程中增加碳捕集和封存应用,在扩大氢能产能的同时,促进CCUS技术的推广和应用。CCUS技术在中国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基于发电厂和煤炭气化的工业经验,中国在发展碳捕集技术上取得了快速进步。随着 “十四五” 能源规划和 “双碳” 目标的制定与落实,CCUS技术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前景,为炼化等行业实现低碳转型带来福音。
此外,与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相比,氢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受到世界各大能源密集型经济体的重视。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规模化推广和政策支持,氢能作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清洁能源,其产业链在中国进入高速发展轨道。高纯度氢气可作为有价值的副产品来生产并进行回收。霍尼韦尔已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旗下的上海宝氢气体工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为对方提供一套高纯氢产量为6000 标准立方米/小时的制氢站,其中氢气产品将用于宝武集团无取向硅钢生产线和氢燃料汽车加氢站,共同推动氢能在中国市场的生产与开发,促进钢铁行业实现节能减排。
同时,霍尼韦尔也看好循环经济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并相信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技术将推动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比如,UpCycle工艺采用行业内领先的分子转化、热解和污染物管理技术,可将废弃塑料转化成回收聚合物原料,并用于制造新塑料,从而实现成百上千次的回收循环利用,大幅降低碳足迹。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实现该创新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应用,助力中国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
《管理视野》(Management Insights) 由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出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承办,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学术支持),旨在传播有关中国企业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
内容来源:复旦商业知识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