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监督平台对数据开展分析比对,查找问题线索。 陈鸿博 摄
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立足履行好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督手段,拓展大数据监督平台,努力实现主动监督、精准监督、全覆盖监督,倒逼政府职能部门落实主体责任,以完善监督体系推动治理体系建设,把监督有效融入治理之中,提升治理能力,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主动探索,用科技为监督赋能
最新数据显示,通过大数据监督平台,沈阳市民政领域发现并移交问题线索10余万条,涉及人员1万多人,涉及金额6300万元;清退优亲厚友、骗保家庭3208户,主动退出2018户,新增符合条件但过去没人管的低保五保家庭1546户。
曾几何时,有人开着“大奔”领低保,更有甚者,有人城里、农村两边领。辽中区养士堡镇白家岗村原党支部书记富希民就是一个例子。他先是托辽中区城北社区的书记违规办理了城市低保,然后又把户口迁回农村,办理了农村低保,先后套取14万元低保补助金。而近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件更是令人警醒,比如,康平县柳树屯乡原党委书记杨宇新套取财政和专项扶贫资金400多万元;法库县连续查处了1名县领导和4名乡镇党委书记,涉案金额总计高达6000多万元;在扶贫、民政、农业、发改、科技、人防等领域,吃拿卡要、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问题时有发生。
如何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沈阳市纪委监委探索将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与纪检监察业务融合,依托大数据进行数据比对和关联分析,精准发现问题和各类风险。为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线索排查、问题处置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市纪委监委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开发出集监督、公示、分析、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监督平台,公开公示、数据备案、综合分析、监督管理“四大业务系统”逐步建立起来,大数据监督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安全、精准地获取、应用大数据信息,是开展大数据监督的重要保障。为此,沈阳市纪委监委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采用与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建立系统连接、数据库备份、数据采集直报等方式,整合原来分割“沉睡”在全市数千家单位的数据信息,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采集全覆盖,推动监督工作与大数据信息深度融合,实现对权力运行的五大要素——资金、项目、物资、决策、权力(人)主动进行监督。
“当数据活起来,数据就成了会说话的‘监督员’。比如,通过对群众最为关切的惠民补贴有关数据分析比对,仅用两天时间就发现问题8万余条,涉及资金5304万元。”沈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精准监督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平台已采集备案数据包含全市3434个单位的项目、资金、物资、决策、权力等信息,涉及资金总量达3786.96亿元。在民政、公务加油卡等34个方面,发现疑似问题线索超75万条,问责处理4000余人,移送司法机关150余人。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两个责任联动,将监督植入权力运行全过程
为进一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去年7月,沈阳市纪委监委将大数据监督平台纳入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盯住公共资金、项目、物资,将监督植入权力运行全过程。
沈阳市纪委监委着力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推动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首批选择了发改、科技、国资、人防、交通、民政等6个市直单位进行植入大数据监督理念、完善治理体系的试点,推动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发现问题、剖析原因、落实整改。
沈阳市发改委作为全市经济综合管理龙头部门,掌管项目资金“第一公里”。去年以来,沈阳发改系统先后有3名干部被留置,涉案金额最多的超过千万元。以新兴产业经费一项补贴为例,法库县一家虚构的“养鹅场”就骗取了市发改委近800万元的国家冷链物流补贴。沈阳市纪委监委通过下发监察建议书、开展专项治理、植入大数据监督等手段,督促清缴违规发放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新兴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
以此为契机,沈阳市发改委落实主体责任,把全市项目资金链条管控起来,率先建立“行权体系管理平台”,公开了2013年以来全部资金项目类信息,并与全市其他部门系统互联互通,采用软技术实现硬约束,使一度频发的项目审批不规范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
今年6月,沈阳市纪委监委强化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市铺开,将监督深度植入权力运行全过程,建立权力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康平县开发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监督和治理系统,通过植入大数据监督,利用卫星图片对农村的每一块承包土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彻底弄清补贴资金里面涉及人的底数、地的底数、钱的底数,推动农业部门提高治理能力;沈阳水务集团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严厉打击“以水换钱”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使自来水漏失率降到历史最低点。
“过去,市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线索主要来自于信访件,最高年份占比高达53%。让大数据嵌入日常的项目、资金、决策全过程,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融合后,如今,由主动监督发现线索而后立案的案件占比上升到53%,信访线索成案占比下降到不足10%。”沈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以来,挽回损失超过16亿元,每年避免损失超过200亿元。
提高监督精准度——建立监督模型,推动大数据技术全面融入纪检监察工作
入夜,沈阳万实大厦灯光闪烁。这里是沈阳市纪检监察大数据监督中心,在这座3.2万平方米的大楼里,未来将有500台服务器日夜不停地运转计算,大数据监督的工具、模型、算法和专利技术不断迭代,推动大数据监督的工具化、定制化、标准化、产业化,以形成、固化并全面推广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数据标准。
从去年9月21日开始,沈阳市纪委监委每周末都会召开两场调度推进会,督促地方和部门一把手推进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会议由市纪委副书记牵头,机关各部门和相关区县(市)纪委、纪检监察组负责人、大数据专家齐聚共议,与各职能部门一把手进行面对面沟通,压实主体责任,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到今年12月12日,“两个体系”建设调度推进会已召开100次,涉及72个领域、193家单位,与会人数达4565人(次)。其中,“全员建模”就是近期调度推进会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什么是“全员建模”?“全员建模”即运用数据思维、数学思维、模型思维,推动大数据技术全面融入纪检监察工作,全方位收集获取监督数据,目标是人人懂模型、人人建模型、人人用模型,做到一资金一建模、一项目一建模、一补贴一建模、一专项一建模、一案件一建模。
沈阳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十九纪检监察组项广飞说:“比如,我们针对查处的大东区征地拆迁案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个监督模型。仅这一个模型就找到26个牟利点,比对发现6000多个问题,显现了‘全员建模’、开展大数据监督的巨大威力。”
“各个单位全面收集监督任务,深入挖掘问题,摸清问题底数。”沈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员建模”把大数据监督和全面从严治党贯通起来,一步步打开主动监督、创新监督、全覆盖监督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监督模型196个,累计收集各类数据12.26亿条,发现疑似问题数据47.55万条。(姜虹 唐心萌)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