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以工支农”金字招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专访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
江苏大学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二是农机特色优势更加鲜明
在现代农业装备领域,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30年左右的差距,主要差在高端装备与核心技术上。缩小这一差距,需要集中资源办大事、办难事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大学肩负着重大使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凌军辉 陈席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江苏大学因农机而生、因农机而兴,在上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守“农”根,固“农”本,保存了农机教育的有生力量。
“内涵式发展就像登山,‘双一流’建设就像台阶,有台阶可以登顶,没有台阶,只要持续努力往上走,瞄准目标也能登顶,这就是我们要坚持的。”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矢志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擦亮“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金字招牌。
农业装备魂之所系
《瞭望》:作为一所涉农高校,江苏大学如何探寻自己的发展之路?
颜晓红:江苏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60年,以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专业全部师资设备为基础,吉林工业大学排灌机械专业及排灌机械研究室、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后期并入,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农机高等教育的学校——镇江农业机械学院诞生于江苏镇江,它就是江苏大学的前身。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从最早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逐步衍生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加工工程、农用车辆动力、农机材料、农用水利和节水排灌、设施农业装备等研究方向。
1997年全国学科门类调整,农机专业随之取消。在当时的情况下,江苏大学还是独辟蹊径,变专业为方向招生,保留了农机研究力量,后来成立农业装备研究院和农业工程学院,学校在寂寞中坚守、于厚积中薄发,努力为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积蓄力量。
江苏大学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国家输送了近9万名农机装备人才,全国农机龙头企业管理人员超过三分之一来自江大;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半喂入自动脱粒机等国家首台套农机产品,获国家科技成果奖的数量占全国农机领域国家奖的13.6%,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特色与独特情怀。
《瞭望》:作为地方高校,江苏大学如何对标“双一流”建设?
颜晓红:办一流的高等教育,就要有一流的理念、境界和情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求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我认为,追求一流、崇尚卓越是一所大学的基本品格。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卓越的追求,都要有明确的定位,把自己放在全球高等教育大格局当中,放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考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坦率说,江苏大学合并组建磨合的痕迹不太深,走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被称为“省属工科院校的排头兵”。虽然每代人都坚守了农机的特色,但毕竟专门从事农业机械这一块的力量是越来越小了。比如说,有些以拖拉机为方向的慢慢转向了汽车方向。
优势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影响力。“双一流”出台以后,我们也在反思,对于江苏大学来说,现在要回归初心和使命,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办出特色。我曾经说过,在太平洋的岛国上,不可能屹立起珠穆朗玛峰。如果要立,也只是立一个几千米高的旗杆,风一刮就倒了。
我们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二是农机特色优势更加鲜明。我也说过“三个关注,三个不限于”:要关注国家推出的各项计划和工程,但是不限于这些计划和工程;要关注排名,但是不限于排名;要关注就业率,但不限于就业率。
如果把内涵式发展比作登山,“双一流”建设就像台阶。我相信,设置台阶是为了催人向上奋进,有台阶可以登顶,没有台阶,只要持续努力往上走,瞄准目标也能登顶,这就是我们要坚持的。
江苏大学三江楼 江苏大学供图
强农兴农厚植情怀
《瞭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江大怎样写好强农兴农的时代答卷?
颜晓红:我们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拿出更多科技成果,面向农业农村主战场进行科技创新、面向国家需求进行技术攻关。
江苏大学深入推动“095工程”,实施“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一流学科创建、“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及知农爱农人才培养、强农兴农科技创新优势打造、涉农高层次人才引育、知农爱农文化建设和农机产业智库建设、农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六大行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农业装备行业的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创新和共性技术发源地、高端装备创制地和农业装备人才培养基地,服务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现代农业装备领域,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30年左右的差距,主要差在高端装备与核心技术上。缩小这一差距,就需要集中资源办大事、办难事。
举例来说,学校成立了“学术特区”农业装备学部,实行首席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创新建设机制。学部每年投入3000万元经费,整合全校资源,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解决农业装备“卡脖子”问题,资助了包括稻麦生产智慧农场系统、全动力解耦分布式驱动无人电动拖拉机、能够与植物“对话”的智慧设施农业等项目。
江苏大学的特色就是农机,要把这块做优做强,既要跳“交谊舞”,也要跳“集体舞”。不仅做强农业装备一个学科,还要把相关学科链打造得更强。学校实施了学科行动计划,要求每个已有学科在凝练主流研究方向的同时,还要关注涉农特色方向,完善涉农学科生态链。
比如,环境科学在研究大气、水问题之外,更多关注土地与地下水的问题;控制科学与工程要关注农业装备电驱动及其控制;食品科学与工程要开发更多装备,让更加洁净的农产品更加节能高效地走进寻常百姓家……2020年,学校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开发了“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综合运用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万亩农田示范应用,为现代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以此,江苏大学逐步形成以全校学科的涉农方向为“塔基”,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等紧密关联的高原学科为“塔身”,以农业工程为“塔尖”,“塔基实、塔身壮、塔尖高”的高峰学科建设体系。
《瞭望》: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江苏大学如何培养涉农人才?
颜晓红: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校肩负着重大使命。
我们着力完善农机人才培养体系,相继恢复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本科专业,2019年起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三个涉农本科专业。我们还专门设立了涉农专业本科生全额奖学金,从全国吸引一批优秀学子进入涉农专业学习。
现代农业装备横跨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三大领域,学农业工程的学生既要懂机械,又要掌握农艺和农业生物技术。因此,学校强化“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开放了“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等一批“微专业”供学生选修,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农机人才。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培养的涉农人才首先政治素质要过硬、专业思想要稳固。学了这个专业以后,要能够把知识运用到服务“三农”中去,这才是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方面,我们主要靠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和思政教育去解决。
以前,学农机的学生毕业以后到汽车、机械等行业,现在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把思政元素和知农爱农思想全面融入各类课程。学校专门创办“耒耜论坛”,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涉农专业学生和农业“大咖”面对面交流,建设中国农机文化展示馆,开展“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主题宣讲,提倡每名走出江苏大学校门的学生,都要懂一点农的知识,有一点农的情怀。
艰苦奋斗,打造高等教育的江苏品牌
《瞭望》:你2017年1月来江大当校长,可否谈谈你眼中的江大?
颜晓红: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艰苦奋斗是这所学校最美的底色,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60年代,学校从南京迁到镇江,从最初的抬土、平地、种树开始,就是师生共同劳作建设起来的。可以说,这所学校的创业史就是一本艰苦奋斗的“教科书”。
如今,三江楼是江苏大学最高的一栋教学楼。我很想邀请大家到三江楼天台俯瞰校园,你会发现,这座楼的四周分布着一座座两三层高的小楼,其中不少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的科研团队自力更生修建的。
在我眼里,这些小楼就像一枚枚脚印,记录下老一辈江大人的奋斗身影,承载着每一个时代的坚定信仰。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自强厚德、实干求真”的江大精神。看着这些小楼,我就更加振奋精神,为学校发展花更大精力、行更快步伐。
《瞭望》:江苏大学如何打造高等教育的江苏品牌,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颜晓红:江苏大学是以省命名的地方高校,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打造好高等教育的江苏品牌,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突破口,谋得学校自身的发展。
江苏是农机工业大省,年销售收入上千亿元,粮食作物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达93%,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机械化总体水平在全国领先。为了服务江苏省农机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江苏大学和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省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江苏省智能农机装备产业联盟,学校担任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
大学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就要与强的比、与快的赛、与勇的争。我们要坚持办出特色,促进内涵式发展,做好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打造江苏大学的江苏品牌,擦亮“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金字招牌。我对江苏大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