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钹院士:抓住机会、掌握主动 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
张钹,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福清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顾问。
1953年张钹考入清华大学;1958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教, 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得2014 CCF终身成就奖。
张钹从事人工智能理论、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分形和小波等理论研究;以及把上述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 。
从1956年到现在,人工智能经过了两代发展。前两代人工智能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不安全、不可靠、不可信和不容易推广应用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们提出要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基本思路就是要把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这四个要素。在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中,我们实际上跟世界水平差距不大 ,也可以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们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掌握主动,进一步发扬创新精神,就有可能跟世界一起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郑纬民院士:要有信心敢于做科研,瞄准自主可控
郑纬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致科技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科研的自立自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敢于去做科研,要做自主可控的东西。敢于去做科研,就是面对困难不退缩,迎难而上,想办法去做这件事。另外,我们要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东西。
举例来说,最近两年我们做了一个自主可控的自维护的存储系统。自主可控,就是这里面的软件都是自己写的,没有采用国外的软件。自维护,就是这个存储系统即便硬盘坏了,但存在里面的数据也不会丢。它大概是42U的存储系统,有1.5P的存储容量,我们希望存在里面的东西,生命周期内,也就是说5-8年里不用人去维护。这套系统可以用在很多环境恶劣的场景,比如对可靠性要求特别强的地方,包括银行、政府机构,在这些地方,它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我们国内的人做科研,做系统,还是有可能比国外做得好。所以科技自立自强,一个要有信心,敢于去做,第二个,我们要做自己的自主可控的系统,还是有希望把它做好的。
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在自主可控方面,应该说现在趋势挺好。好几个单位,芯片都做得挺好,经过几年时间,芯片会做得越来越好。从现在发展趋势看,我们还要自己做机器的器件、部件,已经有比较好的劲头。做机器本身,我们水平本来就不差,以后我们要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这样我们三个部分都好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水平在世界上会更好,我比较有信心,几年以后我们会很好。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