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科技观察:上海产业集群】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打造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实现集群化发展。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发布会首场聚焦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14日下午,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首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新闻发布会,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聚焦“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主题,介绍上海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张义,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裘文进,市科技工作党委委员、市科委副主任王晔,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伟,浦东新区副区长、区政府党组成员吴强出席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经济发展寄予厚望,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中之重,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723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一、新型产业体系构建迈开新步伐
上海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2017年率先发布“实体经济50条”,2018年以来实施两轮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面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持续涌现的形势,上海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推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是建设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要求,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2021年总规模1.27万亿元。集成电路,聚焦“全链发展+芯机联动”,先进工艺产能、核心芯片能级、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配套支撑能力不断提升,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实现量产,90纳米光刻机、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实现突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约占全国25%,集聚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吸引了全国40%的集成电路人才。生物医药,聚焦“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全面布局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创新出台浦东生物医药立法,CART细胞治疗、PET-CT、心脏起搏器等技术和产品相继突破,举办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1700亿元,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5,创新药占全国1/4。人工智能,聚焦“算法创新+场景赋能”,推动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揭牌运作,原创算法、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百余个重大示范应用场景;全国首部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发布,地方立法先行探索;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3056亿元,产业人才占全国1/3,连续举办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
二是打造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实现集群化发展,2021年六大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87万亿元。电子信息,推动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领域发展,提升核心环节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8K超高清芯片、智能座舱、5G通信模组等一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命健康,延伸发展健康服务、医药流通,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在线医疗等加快发展、扩大应用。汽车,推动新能源化、智联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智能电动汽车新品牌和新车型,建设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站点规模加快扩大,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67万辆,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高端装备,建设民用航空、大型邮轮、重型燃气轮机、北斗导航等具有战略性的特色产业链,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聚焦临港打造“全球动力之城”。先进材料,化工、钢铁等行业加快绿色化转型,发展前沿新材料,布局膜材料、纤维材料等新兴领域。时尚消费品,发展化妆品、创意设计等特色产业,一批国货潮品、文创精品、新锐品牌加快推出,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在明天召开。
三是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新赛道”布局、强化“终端带动”的要求部署,发布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行动方案,面向未来5年,拓展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培育增长新动能。绿色低碳,聚焦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过程高效化、终端电气化和资源循环化等“六化”趋势,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五大领域发展,加快培育绿色企业、零碳示范工厂、绿色产业链,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元宇宙,坚持以虚强实的价值导向,推进链接、交互、计算、工具、生态“五位一体”布局,实施产业高地建设、数字业态升级、模式融合赋能、创新生态培育四大行动,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虚拟显示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上海标识度的智能终端品牌,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同时,面向未来5-10年构筑发展优势,培育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前沿产业集群,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智能计算、6G技术、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
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构筑新优势
十年来,上海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是大国重器竞相涌现。一批重大成果引领上海制造高度,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ARJ21支线客机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坞内起浮,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船舶相继推出,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上海还深度参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
二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国家级95家、市级713家、区级1600余家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5%。创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燃气轮机、海工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8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推动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落地。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6%,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40万元/人,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平方公里,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三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达到141亿元/平方公里。全市规上工业用能总量十年来累计下降526万吨标准煤,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2%、碳排放下降50%以上,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
四是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持续推进“补链固链强链”,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聚焦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协同长三角建立跨省工作机制,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上海龙头作用,围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装备、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形成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形成新动能
十年来,上海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落实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
一是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步伐,制定十大领域数字化转型“一业一策”,建设60家智能工厂,打造5家灯塔工厂,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广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00个;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形成26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打造3.5万个工业APP、150万个数据集、5500个工业算法,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推动一批“5G+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二是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和7家千亿级电商平台。张江在线、长阳秀带、虹桥之源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引进一批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总部落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到1.3万亿元。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挂牌超过100个,合作“数商”超过500家;加快国际数据港建设,发布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和正面清单。
四、要素保障优化完善激发新活力
十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到“五好五不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
一是产业投资持续扩大。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以产业地图为导向,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全市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级以上、250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约1.5万亿元。
二是企业梯队加快成长。五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推动一批优质民营企业落地,持续做好外资企业协调服务。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吸引央企总部及高端制造、科技、金融等功能板块,中船、中国电气装备等央企总部落户。中小企业加快提升专业化能力,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942家。
三是企业服务不断完善。上海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连续两年综合排名第一。创新设立市企业服务云,实现7x24小时线上帮办;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员机制,6200名服务专员覆盖10万家中小企业。促进产业、科技和金融良性循环,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落户;推动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东方风来,勇立潮头。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