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全力打造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扶持壮大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 ”这是丹东市为今后更为长远的发展,确定了“工业强市”的宏伟蓝图。到2015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达到800亿元的宏伟目标,需要丹东人迈开铿锵有力的建设步伐,将“十二五”规划中的远景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确定“四三三”工业发展主基调
经济发展,工业先行。丹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再加上“节能环保、生物和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为丹东未来5年工业经济发展确定了主基调。
正如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在中共丹东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所说:“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是丹东做大经济总量的重要支撑。要着眼长远,选择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项目,迅速将增量做大,逐步改善存量的结构和品质,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孕育出新的增量,促进我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在此,他特别提出,要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选择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义无反顾地培育、扶持,使其成长壮大为支柱产业。
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奠定了四大支柱产业的领军地位。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不仅是丹东市第一个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还拥有全市第一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的企业。该产业骨干企业曙光集团的黄海汽车、车桥,五一八公司的锻钢曲轴等优势产品都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在凤城,还形成了以二龙工业园区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当地仅生产增压器的企业就有100多户。农产品加工业同样是丹东市的传统优势产业,除了东港的水产品加工已形成规模效应,凤城、宽甸也都围绕各自的特色资源发展了一批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电子信息和钢铁等材料工业,近年来作为丹东市着力推进的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其中新材料工业已形成50亿元左右的规模。
更为重要的是,新明确的这四大主导产业都有着重大项目作支撑,具备了“十二五”期间迅速做大的条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未来5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将重点抓好黄海汽车公司异地搬迁扩建、1万辆重型卡车等项目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整车产量达到15万辆,其中新能源客车达到1万辆、重卡1万辆;轻型车桥、成品曲轴分别达到100万支 (根),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钢铁等材料工业重点抓好首钢300万吨含硼特钢项目,加快推进本钢不锈钢冷轧二期、百万吨高强钢等重大项目,并依托本钢不锈钢项目加快推进精品钢材基地项目建设,争取“十二五”末主业收入达到600亿。电子信息重点推进美国哈曼国际工业集团高端汽车电子及专业音响项目,抓好软件园的规划建设,力争使其主业收入从目前的40亿元扩增至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帕斯特谷物大豆加工二期工程、力确美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的实施,同时积极推进三县(市)水产品、蓝莓、食用菌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出3-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主业收入达600亿元的产业集群。
目标明确后,还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作保障,为工业投入和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五大工程”绘就发展蓝图
丹东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未来5年,丹东市以“五项工程”实施为支撑,推进工业集群快速壮大。
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是辽宁工业“十二五”规划的行动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工程。
实施企业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牵动全市产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 “十二五”期间,丹东市将通过联合一批、改造一批、上市一批、并购一批、引进一批、创新一批等措施,以曙光、欣泰、日林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全力推进骨干企业低成本扩张,打造一批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加快百户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使目前丹东市重点扶持的百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达到5亿元以上,争取10户以上企业成功上市。围绕丹东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主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
实施项目建设工程,打造工业经济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装备制造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计划实施超亿元以上项目150项,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抓好黄海客车搬迁改造、丹东帕斯特公司200万吨大豆深加工、首都钢铁公司硼铁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振安区无水印染产业园等95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使这4项传统优势产业主业收入到“十二五”末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业收入比重的70%以上。同时,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