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的使命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出色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如能有效整合为企业的追求和能力,则必然推动中国更多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文/李东红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诸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投资1.3万家企业,分布在1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到2457.5亿美元。2010年,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全年有32家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工程总公司超过50亿美元。
然而,近乎一致的认识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并不多。当中国企业尚未进入世界500强时,不少富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国企业与企业家,把跻身于其中作为公司战略目标。2011年跻身于其中的中国大陆企业有61家,进入前十位的有3家。此时,人们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将讨论焦点转向:中国领先企业普遍大而不强;入围的中国企业几乎是清一色依靠垄断地位实现规模迅速扩大的国有企业;规模大,但盈利水平不高;即使某些企业盈利水平高,也是依靠垄断地位攫取巨额利润的;入围500强的中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很少,海外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收入跻身于全球大公司,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等与国际领先企业差距显著,等等。
其实,不断获得成长的中国企业,并非一无是处,也不是人们无视他们的成就。国家的强盛,需要强有力的微观基础——大批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领先企业。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人们对企业不断提出更高要求。这一目标实现之前企业所取得的成就,都只能获得短暂的阶段性认可,随之而来的便是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贯穿这一过程的问题是:中国企业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先企业吗 中国造就一批全球领先企业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拥有怎样实力的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发展成为领先的世界级企业 这些大概构成了中国企业全球化之“根”的问题。
诚然,在今天中国全部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较低。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的生产基地,也多以提供廉价的中低档产品为主。全球范围内的高档品牌,基本上都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拥有。在国内市场,跨国公司主宰了大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但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已经发生的历史演进。在改革开放初,“made in China”的标识,几乎等同于为源自中国的产品贴上“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标签。今天,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全球高端产品,已有很多是在中国制造,甚至包括价格极其高昂的奢侈品。数十年间,中国产品形象显著改观,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质量要求的产品,甚至能开发和设计部分高端产品。隐含在中国企业这一历史演进之中的,便是推动中国企业生产制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提升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跻身于《财富》世界500强,很多企业的排序也越来越靠前。这一事实表明:中国领先大型企业的增长速度(至少在“规模”方面)明显快于全球领先企业的平均水平。这一结果绝非简单的“行业垄断”所能完全解释,因为10年前、20年前,中国的行业垄断性国企依然存在。在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一定存在着某些超越了垄断的因素,即使将因政府管制带来行业垄断地位的国企排除在外,仍然有众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非凡成就。华为,当今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852亿元,是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海外收入占华为全部收入的65%。联想,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2004年底收购蓝色巨人IBM公司PC业务;2011年与日本电气公司(NEC)成立股权结构为51:49的PC生产经营合资企业,收购德国PC领域领先企业Medion公司36.66%的股份。中国化工,成功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等,并从黑石集团引入6亿美元的策略投资。振华重工(600320,股吧),产品远销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市场份额超过70%,最高时达到78%。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置身于竞争性行业中,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创建,创建之初无任何实力可言。华为1987年创办时只有21万元初始投资,联想是1984年从两间小平房开始创业的,中国化工的前身是1984年任建新以1万元借款创办的蓝星清洗公司,振华重工在1992年才由59岁的管彤贤等人创立。类似的中国企业还能举出一大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自动化网无关。对本文及其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