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被重点提出。《规划》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关系,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改善工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环节则是“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品牌培育”。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解读《规划》时表示,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善工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实施质量品牌战略,需要找准着力点,加快产品质量建设与自主品牌培育,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机制,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合力机制。 找准着力点 三方面重点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制造水平日益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受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例如总体发展不平衡,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部分技术标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贯彻实施不力;产业基础差,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基础能力建设投入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要加快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是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构建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增强我国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期,我国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要迈上新台阶,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药品、纺织服装等民生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进一步提高。 这些目标与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一致。要实现上述目标,加快实施产品质量与品牌战略,就要以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培育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要从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三个方面重点推进。在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方面,要通过健全质量发展政策与规章制度,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的地位,改善政策环境;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促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开展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推动重大装备可靠性提升。 在加强品牌培育方面,要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引导优势企业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通过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加快产品开发和品种创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质量信誉和品牌影响力。 在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要引导企业创建诚信文化;推行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制度,引导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承诺和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建立工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企业质量诚信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质量水平。 明确政策导向 合力推进战略实施 需要强调的是,在明确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还要发挥政府、行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需要创建利于质量与品牌建设的市场环境,明确政策导向,加紧制定并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例如要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计划。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质量振兴和质量兴业活动,鼓励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与发展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计划和配套资金,合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 要推动工业产品质量促进立法。研究起草工业产品质量促进条例,规范企业、行业、政府和社会在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为工业产品质量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要加强质量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支持有关部门及院校把质量列入基础教育教学计划,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配合有关部门推行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技能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要综合运用现有支持政策。发挥行业准入、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现有政策的综合作用,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专项措施对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导向作用等。 要建立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部门指导、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体系,建立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形成“国家与地方、部门与行业、企业与社会”协同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格局。
自动对焦: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