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佳灵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作者:market 更新日期:2003-7-25 阅读次数:6 进入7月,华南、华东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导致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电力供应骤然紧张;而从去年下半年起,中国因缺电而拉闸限电的省份就不断增加,使得今夏的电力供应更加“雪上加霜”。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电力不足的考验。 来自华东电力部门的信息显示,近期,上海、江苏和浙江相继创下用电负荷最高记录,上海于21日对近千家企业实施了临时性的限电措施。专家预测,今夏上海最高用电负荷可能超过1350万千瓦,用电尖峰时刻有100万千瓦的缺口。华南的广东省同样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供电形势。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谭荣尧坦承,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大体平衡,但“总体偏紧”。夏季用电高峰,华东电网和南方电网电力供应将更为紧张。 在电站建设“远水”难解“近渴”的情况之下,电监会根据国务院要求,在夏季用电高峰前出台并实施《跨区跨省电力优化调度暂行规则》,期望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现有输电能力,更大范围内平衡余缺,发挥联网错峰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用电需求。谭荣尧表示,这是缓解当前电力供需紧张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最近的短短几年里,中国的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略有剩余”变为“总体平衡”,再到“总体偏紧”,供需矛盾在2002年开始显现。国家电网公司《2003年春季电力市场分析报告》说,缺电省份从去年的12个扩大到今年一季度的16个,预计明年缺电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重见拉闸限电现象,对中国经济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用电量猛增与近两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用电市场被激活直接相关,缺电发出了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8.2%,全社会用电量达86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3%。忧的是,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省市,工业生产因缺电已受到一定影响。 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一般来说,电力发展应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现实是,与经济对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电力供应的增长却比较缓慢。谭荣尧指出,电站项目资金密集性强,建设周期长,因此,电力供应总体偏紧的状况在三五年内难以改变,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现象可能更加严重。 电力不足会不会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掣肘”?电力专家、监管部门和电力企业均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较为乐观的回答。他们认为,中国当下的电力紧张状况相当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而从长期看,电力供应能力将大大提高,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果采取措施得当,电力供应就不会影响今年GDP的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说。 冯飞认为,对当前的电力供需形势要做客观分析。电力看上去短缺,但从全局看,还是基本平衡偏紧。所谓的电力不足,主要不是总量上的,而是高峰用电负荷加大,导致峰谷差越来越大。因此,在政策选择上,最现实的是节电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是电价。同时,要加强需求侧的管理。 电监会近日宣布,为保障夏季用电高峰的电力供应,将采取多项应急措施,包括:采取较为灵活的峰谷电价机制,发挥联网效益,调整不合理电价优惠政策,提高现有机组的可用率和可靠性,以及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引导用电等。 针对上述举措,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赵希正指出,电力供应的“存量”确有很大潜力可挖。运用价格机制和加快全国联网,都能有效地缓解电力供需矛盾。随着三峡送出工程和大区联网工程的建设,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跨区跨省互联电网,为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面对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中国已经下决心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据悉,电力工业“十五”(2001至2005年)规划已适当调整,将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正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按照电力发展适度超前,电网工程超前建设的思路,也加大了开工规模和投资规模。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的13个电站建设项目,装机规模达1188万千瓦,总投资约512亿元。有专家指出,如此多的电力项目“批发式”推出,在中国电力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电力专家还呼吁中国加快电力体制改革,通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运用市场的力量提高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冯飞分析说,供求紧张的确给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带来了一定风险。但是,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今天的电力供求紧张呢?恰恰是因为过去行政管制过严,计划部门在经济已经出现提速迹象时没有及时做出加快电源建设的决策,使供需矛盾在2002年再度出现。 “因此,推进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是迫切的,”冯飞说,“改革要在进入方面放松管制,但也要小心处理电力紧张问题,避免电价的过度上涨。例如对电网上网电价实行最高限价,以确保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平台。”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