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敏 “十五”期间,我国
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突破,目前已经建立起一个从国家、省、重点城市到试点示范企业的四级工作体系。全国近2000家企业已全面启动了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投资规模达到了76.3亿元,信息化指数达到了18%。制造业信息化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孙家广院士近日指出,必须实事求是评估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实施
ERP的需求,要以理性与务实的态度来解决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他强调说,“三贴近”、“三集成”、“三赢利”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制造业信息化需求不足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工业产业的78%%,从业人员占82%%,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0%%、财政收入的50%%、外贸出口的80%%来源于制造业。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多数制造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迫切性。孙家广院士在调研中发现,在浙江省乐清市500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电器企业中,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不到50家;而在北京的114家电器企业中,真正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只有9家。这表明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左右。 孙院士因此指出,必须实事求是的对待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中国的企业并没有都达到需要信息化的阶段,我们对信息化需求的期望也不要太高。发达国家实现企业信息化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我们的跨越也同样需要时间。 管理信息化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孙家广院士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上,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对管理的理念并不清楚,进行的都是朴素和直观的管理,缺乏科学管理的理念,他们对于数字化管理的认识尤为不足。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此外,现在市场上的管理软件同企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国产软件大多模仿国外产品,与国内企业的需求特性有较大差距;二是服务跟不上,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比较大。 他进而指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有其特殊性,投入和风险都比较高。提高效益的硬指标不能全部作为信息化的任务,而要将信息化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他还强调说,信息化主要任务是将抽象的计划和四流做到统一的发展,即计划同资源的结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流的密切结合。三大原则治理信息化“浮躁风” 目前,一些IT企业热衷于追逐概念和扩张,所开发的技术和产品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用户方面,不乏企业为了赶时髦,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形象工程”。针对这种浮躁现象,孙家广提出了“三集成”、“三贴近”、“三赢利”的观点。 他指出,“三集成”就是要把国家、地方和企业的资源集成起来;“三贴近”则是ERP厂商贴近企业、贴近实际需求、贴近最终用户;厂商有钱可赚,服务厂商和制造企业都受益,这就是“三赢利”。这三大原则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所在。总结而言,“需求牵引”是制造业信息化和ERP产业技术发展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针对我国ERP产业技术的发展,孙家广指出,中国的ERP同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弥补。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新一代的ERP缩短这个差距,从而少走弯路。国外软件的成功最主要是同制造企业的结合比较密切。目前,ERP市场比较混乱,ERP的入门门槛比较低,很多家都在做,这类似于1996年的CAD市场,当时有很多家CAD厂商,但现在存活下来的只有三五家,产业的整合主要还是要靠市场规律。 孙家广最后指出,ERP不能操之过急,要扎扎实实做工作。“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刚起了个头,“十一五”、“十二五”还要一直做下去,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不可能在最近两年将工作做完。信息化最后的成败还是要体现在企业能否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上。 摘自科报网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