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3 09:31:04 香港大公报 受到手机业务表现不济的拖累,德国百年老牌集团西门子(SIEMENS)上季纯利大幅倒退五成二,是两年以来最大的跌幅。为了尽快令公司盈利改善,西门子在公布上季业绩前,已同意把手机业务出售予台湾厂商明基(BenQ)。与此同时,刚于今年一月上任的年轻行政总裁柯菲德(Klaus Kleinfeld)亦承认过去公司过于老化,不能与市场同步,并视中国市场为该公司的「大救星」,并同时瞄准了中国的地铁(包括车厢等)及3G市场。 看来只是三十多岁,实际上已有四十七岁的柯菲德,于今年一月接任西门子最高统帅一职后,就明白到这家德国「百年老店」所面对的问题,就在于「老化」这两个字。在接任后不久,柯菲德在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时即坦言,「西门子最为艰难的一项工作是改变管理层和员工的传统理念,让他们适应全球最新趋势。」 西门子拥有过百年历史,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可说是一间典型多元化的公司,反映了典型德国企业重视技术和产品的精密,但柯菲德却发现:「我们不够灵活,不重行销策略。」 他又说,毫无疑问,西门子在技术上是占尽优势,但过于重视品质,却令西门子的步伐跟不上市场变化。相反,其它竞争对手往往能较快推出新产品来迎合瞬息万变的市场,加上缺乏广告宣传策略,使西门子在零售业务领域的产品市场表现甚劣。 业内人士亦认为,西门子虽有出色的技术,却因管理层对市场需求反应缓慢,意见的传递不够快而衰败。 从业绩报告分析,西门子正面对各个部门的利润不均衡。个别部门亏损往往抵消了其它部门的盈利,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西门子多年,现在仍然没有解决。这正是柯菲德上任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濒老化 利润不均衡 在香港,年轻人对西门子的认识可能只是局限在手机,而年长一辈的,就会知道当年西门子在电视、收音机及真空管上的辉煌成就。但时至今日,香港人对西门子的认识又有几多?相信剩下来的,就只有铁路系统及3G系统了。 分析员称,铁路系统、3G通讯系统及医疗解决方案等部门一直是西门子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上季分别为集团带来3.28亿和2.41亿欧元的盈利。 有见及中国在这方面的市场潜力,今年五月,柯菲德访问中国,第一站是南京市,简短的寒暄后便表明西门子分享南京地铁二号线合作商机的愿望,极希望西门子可以为南京地铁二号线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柯菲德也直言,这一次的「中国之旅」,是「尽可能与政府、客户、媒体进行沟通,以保证良好的关系」。首站选择南京,不仅仅是因为南京以至整个江苏已成为西门子中国市场最为重要的区域,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众多的商机。 100亿元投资 将惠及江苏 在南京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中,西门子就是积极的合作者,与市地铁运营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近1400万元人民币的合同。另一方面,柯菲德对于中国市场的谋略不仅仅是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还包括「千呼万唤尚未登场」的3G业务。这位新掌门明确希望南京市能支持西门子发展3G业务。去年,西门子曾与江苏省有关方面签署了「3G业务发展备忘录」。据悉,近几年,西门子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3G移动通讯领域的领导者。 西门子前任CEO冯必乐在任时曾承诺,今后几年内将在中国追加100亿元人民币投资。而柯菲德表示该承诺将一如既往实行下去。江苏作为重要市场,必将有适当投资。今年1月,西门子还在中国专门成立公司开展兼并和收购业务,寻找新的机会。 在华投资逾85亿 150年过去,如今西门子已由一个单一的通信产品制造商发展成为横跨多领域的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供货商。而过去十年中,中国也成为了西门子亚太地区以及全球业务的一个主要支柱。目前西门子在中国的长期投资总额已超过85亿人民币,在各地共建立了40多家运营公司和26个地区办事处,为2万1千多人提供就业机会;涵盖了包括信息通讯、电力、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医疗、照明和家电在内的西门子所有的业务领域。 西门子提供全套自动化与驱动产品、技术和工程服务,并长期致力于中国的环保事业。通过应用西门子自动化技术,中国的供热行业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例如唐山和青岛的市政供热系统。与合作伙伴一起,西门子在中国已经成功建设了200多家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而西门子为中国做出贡献的另一领域是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在中国建立了8个培训中心,向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最新的自动化与驱动技术培训。 西门子在中国已经建立了38个地方办事处和超过45家合资企业。截至2004财年(即2004年9月30日),西门子在华的长期投资总额超过85亿元人民币,销售额达到384亿元人民币。西门子是在中国投资的最大外商企业之一,拥有超过31000名员工。为了保持良好成长的势头,西门子将继续在中国增加投资,并大力推进本地化进程,不断加强本地研发,增加本地工程项目实施,提高本地采购和增进本地管理水平。 德工业放缓无复当年勇 五年前,德国慕尼黑的一些大型公司是兼并其它外国公司的行业先锋,不过,如今德国经济的衰退使他们的角色发生了电气和自动化工业一向是德国工业的四大支柱,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5年德国工业增长步伐将放缓,依赖亚洲市场似成定局。这与德国国内市场需求不旺、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大体相符。 据统计,德国机器和设备的出口比例已经占到总产量的70%,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由于国内市场持续低迷,2005年德国机器和设备
制造业预计仅增长3%。 在电子工业上,亦遇上人才短缺的问题,虽然每年德国大约有八千名电工技术毕业生,但仍短缺约四千人,后备人才短缺问题也将制约行业发展。 此外,原材料价格上升和国内需求疲软直接影响到德国自动化工业。德国自动化工业继2004年增长5.5%达到340亿欧元的规模后,2005年的增长步伐将放缓。除非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自动化工业才能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 德国经济的支柱是工业,回顾1997年,德国大约44500家工业企业雇用将近620万人。然而,过去几年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降。由于长期的结构变化,1970年(旧联邦)至1997年工业在各经济部门的总增值中的比例从51.7%降至32.8%,而公共和私人服务行业在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迅速提高。 德国第二季经济增长持续停滞,主要是油价升至历史高位,加上今年初失业率接近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水平。7月失业率仍处11.6%水平。 称霸工业百五年 创办西门子的维尔纳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可谓是一个发明家和企业家,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的发展。在1847年发明了指针电报机后并和哈尔斯克于德国慕尼黑合办电报机厂,次年建成德国第一个电报系统。 该公司在1850年建设负责多佛至加来山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成立五年后,西门子将建造电讯网络的业务拓展至俄罗斯。在1872年西门子把中国视为第二个海外市场,向中国提供第一台指针电报机。在1874年开始负责铺设跨大西洋的6根海底通信电缆。事隔数年,在柏林贸易展览会上展示了他发明并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电气铁道。1881年在柏林近郊建成了第一个电力公共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系统)。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