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内存部门终成“单飞雁”、飞利浦半导体合并谜团依然未解、WAPI因为“缺乏安全算法”再度失手、珠海炬力vs.SigmaTel 专利大战愈战愈烈、飞思卡尔与意法半导体结盟震撼汽车电子市场、汉芯造假事件至今发人深省、半导体产业出售 结盟 并购不断、即将走向整合……2006年开年的第一季度,半导体产业就大事件不断,为上年许多猜测和悬念划上句号的同时,再次带来新的疑问和关注焦点。各地陆续展开的峰会或论坛也呈现新年新气象,从开年的CES、3GSM,到《国际电子商情》主编远赴硅谷亲历的Electronics Summit 2006、亮相三地的国际集成电路展IIC,还有火药味十足的DVB全球论坛、汉诺威每年一度的CeBIT,直到最近的CTIA无线通信展……这段时间,各大半导体公司已相继发布了营收报告,2006年第一个季度也随之划上句号,各位一定研读数据以窥下一季走势。现在,暂且放下数据和报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大事件,重温亮相各地的展会和新技术、新玩意儿…… 大事件回顾之一:英飞凌内存部门摇身一变,“Qimonda”继续闯荡内存市场 让我们先来看一件已尘埃落定的大事件。传闻英飞凌将剥离DRAM业务是在2005年底,当时路透社曾报道说英飞凌计划将DRAM业务出售给美光和南亚科技。从2004财年数据看,英飞凌内存产品销售额达29.3亿欧元,占公司总收入的41%。Gartner 发布的2005年第三季度全球DRAM厂商销售额排名中,英飞凌还以13.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位列三星、Hynix和美光之后。不过随着DRAM销售额增长主要来自于销售量的推动,对于英飞凌而言,无利可图的DRAM产品,似乎已经沦为公司的“鸡肋业务”。之后证实 英飞凌确实想放弃这块“鸡肋”,不过并非以出售的方式,而是将其分拆上市,从而公司将专注于逻辑业务。 一时间,业界的评论和观点盛嚣尘上,有人认为英飞凌正走向无厂化?有人则摆出“分拆出来的英飞凌内存部门更应该与Spansion合并”的观点。对此, 英飞凌负责汽车、工业和多重市场业务的执行副总裁Peter Bauer接受媒体采访,解读了英飞凌如何重建经得住市场风险的业务架构,表示剥离内存业务,正是英飞凌向轻晶圆厂(fab-lite)转换的策略之一。这番话之后,英飞凌又让业界等上了1个月之久,最终到3月才解开悬念,最终选择将其内存部门分拆上市。这样,英飞凌内存部门终成“单飞雁”,还拥有了一个梦幻的名字——奇梦达(Qimonda)。事后,据媒体报道,英飞凌之前确实也与诸多公司有过接洽,如美光、三星、海力士以及日本的尔必达(Elpida)。但是由于合作不顺,最终放弃整体出售的打算,将其内存部门成立独立公司成为考虑的首选。那么,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Qimonda靠什么闯荡内存市场?除了运营第一步将IPO之外,相信这家全新公司的CEO罗建华(Kin Wah Loh)从5月1日起将向大家证明,Qimonda作为全球第四大DRAM厂商的运营之路才刚刚开始。 大事件回顾之二:飞利浦分拆半导体业务,到底谁是这宗买卖的最大赢家? 同样是在2005年末,飞利浦宣布计划使旗下的半导体部门成为一个单独的法人实体,以便能够尝试“战略性选择”,并改善业绩。这样的剥离行动通常是在为分拆做准备。最后,飞利浦可能把它的半导体业务出售给另一家公司,或进行合并,或以公开上市(IPO)的形式出售。 英飞凌已经采取了最后一种方式“解决”它的内存部门。对于飞利浦而言,更大的可能是合并、合并,再合并。业界一开始便将合并的对象锁定在了意法半导体和英飞凌。进入2006年,飞利浦再次证实该计划,但对合并对象则三缄其口,表示在2006年下半年以前都不会透露任何潜在的合并伙伴。 对此,飞利浦半导体首席执行官Frans van Houten指出,使飞利浦半导体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目的是为了获得“规模”,并认为这和飞思卡尔或英飞凌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将一个单独的芯片公司分拆出来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IPO)“并不等同于获得规模”。看来,此次飞利浦是打定了整合的主意,找一个合适的对象以“扩大规模”便是考虑的重点。据Gartner最新发布的2005年全球10大半导体公司修正排名,飞利浦排名由最初的10名之外调高至第8位,相信这对飞利浦重拾信心很有帮助,这个半导体产业的“贵族”毕竟经历风雨,希望能够找到“获得规模”的最佳方式,通过创新并勇敢面对市场而卷土重来。 不过,到目前为止,合并疑团尚未解开。之前,意法半导体曾回应合并疑问,表示并未纳入议程,同时指出地理因素很重要。疑团尚未散尽,另一个令人意外的名字也突然出现在了分析师为飞利浦拟定的潜在伙伴名单之中——英特尔,国际电子商情合作媒体CMP集团记者对此进行了详解。之后,飞思卡尔也曾被列入飞利浦半导体可疑的合并对象名单。到底谁将和飞利浦半导体合并?而又是谁才是这宗买卖的最大赢家?还看飞利浦的进一步动作和合并对象的最终揭晓。 大事件回顾之三:WAPI因“缺乏安全算法”而失手,从国际标准之争我们学到更多… 3月14日,国际标准组织(ISO)以多数票数拒绝接受中国的WAPI作为国际性标准,而认为IEEE 802.11i作为更安全的无线协议的基础可以获得批准。这样,WAPI因为“缺乏安全算法”而再度失手,冲击国际标准未能成功。 回溯到3年前,2003年5月12日,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由信息产业部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随后规定,到2004年6月1日,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施加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将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这项强硬措施随即遭到海外力量的强力抵制,在各方压力下矛盾全面升级……到2004年初,中美双方经过谈判达成贸易与技术协定,WAPI标准被宣布无限期推迟。2004年底,WAPI一事再露曙光,SC6形成决议,将WAPI和美国的IEEE 802.11i一同进入提案流程,WAPI由此有望成为国际标准。 时隔1年半,在国际标准之争中我们亲眼目睹了WAPI“失手”一幕,不免颇感失望和怅然。当然,期间《国际电子商情》副主编孙昌旭曾在1月为大家带来了好消息:国内外最早提供量产并支持WAPI标准的802.11芯片诞生于中国本土半导体公司北京六合万通,并且正在向单芯片方案迈进,即集成MAC、基带与RF于一个芯片中。回看“决斗”细节,中国WAPI标准制定之路遭遇挫折,反省整个过程,业者提出了应占领市场“以圈地对付圈地”的观点!从这场尚未完全结束的国际标准之争,相信大家学到更多…… 大事件回顾之四:专利是个杀手锏,SigmaTel与炬力之争如何收场? 知识产权之于公司,就如心脏命脉之于人体,可见知识产权(IP)对于公司的重要。而在日益膨胀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将专利作为杀手锏,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获得市场、“赢”得市场。这样方式屡见不鲜,却也颇有成效。 前些年有中国出口商面临DVD专利费哑口无言为证,现在则由SigmaTel将MP3播放器的原始专利大权紧握手中,在这快火热的市场中搭起了专利城墙。2005年底,SigmaTel率先在欧洲确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及授权策略,这样,SigmaTel就可以随时通过法律手段阻止未经SigmaTel授权的MP3播放器的销售。当然,受影响的不仅是欧美市场,甚至包括中国本地市场,SigmaTel如此使出专利杀手锏,中国MP3播放器产业链均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国外传来SigmaTel与中国本土芯片厂商珠海炬力之间MP3专利纠纷案的最新进展,ITC初步裁定珠海炬力侵权,判决炬力侵犯了SigmaTel的两项专利,主要针对几款音频处理芯片,ITC行政法法官Paul Luckern甚至还建议发出禁止进口令(exclusion order)。珠海炬力近日接受《国际电子商情》独家专访,表示“誓与SigmaTel斗争到底!” 两家公司的“专利诉讼大战”从2005年1月上演,历时1年2个月,尚未完全划上句号。不过,IP所有权大战如何胜出?SigmaTel与炬力之争如何收场?这些疑问都将伴随我们进入2006年的第二季度。 大事件回顾之五:汉芯造假事件评论 在1月17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一位神秘人士在清华BBS上举报“汉芯一号”发明人陈进作假,由此引起中国电子产业轩然大波。网上信息称,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DSP芯片——上海交大汉芯一号——实为造假,盗自飞思卡尔56800芯片。报料人通过互联网举报,汉芯技术负责人陈进教授通过造假骗取了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在中国IC设计业起步且逐步成长的这个节骨眼儿,出这等“大事件”尚属首次,业界、媒体个个瞠目结舌等待得到一个答案和交待。而在事发后这几个月里,参与当年“汉芯一号”鉴定的专家集体基本保持沉默;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汉芯"是否造假的调查结论却迟迟未能出台;各种猜疑、疑问盛嚣尘上。 大事件回顾之六:出售、结盟、并购……半导体产业走向整合 除去以上花了较大篇幅谈及的英飞凌和飞利浦分拆其业务部门之外,2006年一开始就注定是半导体产业“不安分”的一年,半导体业界新闻不断充斥着出售、收购等字眼,各大半大体公司或结盟形成更大的势力,或“瘦身”砍掉已不再获利或与核心业务冲突的部门、产品线,或通过收购方式获得技术、人才,从而轻松进入已窥探已久的市场领域…… 正当NEC瞄准汽车MCU龙头位置,整体策略向欧美转移之时,飞思卡尔宣布与ST结盟,震撼了整个汽车半导体市场。从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2004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份额数据,飞思卡尔以12%位居龙头,英飞凌、ST、瑞萨、NEC、东芝和飞利浦半导体分别拥有6~10%的份额。此次飞思卡尔与ST结盟后,双方的市场份额将超过20%,这无疑会给整个市场带来冲击。 如果说企业结盟或并购是希望达到1+1>2的效果,那么公司出售不再获利或不具优势的部门、业务则是为了增强核心业务,使1-1>1成为可能。2005年9月,LSI Logic开始决定要“转型”做fabless,2006年3月,LSI出售DSP部门,最终还要价1亿美元向安森美出售了芯片厂,即将完成“变身”。模拟器件供应商“巨头”德州仪器以30亿美元出售了传感控制业务,使盛嚣尘上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大事件回顾之七:半导体产业处于活跃期,各地展会粉墨登场 每年的一开始,都是半导体产业最为活跃的时期,各地陆续举行的展会或论坛也呈现出新年新气象。从开年的CES、3GSM,到《国际电子商情》主编远赴硅谷亲历的Electronics Summit 2006、亮相三地的国际集成电路展IIC,还有火药味十足的DVB全球论坛、德国汉诺威每年一度的CeBIT,直到4月的CTIA无线通信展……展会的报道让《国际电子商情》小编们忙得不亦乐乎,却也很高兴和大家分享了这些展会上呈现出的最新的热点、趋势和动态。 半导体产业最强的增长动力。国际电子商情市场分析师林晓林从CES上看到了消费电子趋势的五大热点,网站则为大家精心呈现了2006 CES专题。 2月,全球电信行业的主要厂商云集西班牙,在2006 3GSM世界大会上展示和讨论了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无线技术。我们从 3GSM回顾中,看到行业合作激发兴奋点,中国力量受益匪浅;并提出移动电视市场趋热,接收技术能否迎战?的疑问。3GSM还为我们带来新技术趋势,3G技术也将引入笔记本电脑中,PC当成手机用! 3月,DVB全球论坛(DVB World Forum)在爱兰尔首都Dubin举行,移动电视标准和应用尚处于“幼年阶段”,因此这届DVB全球论坛火药味十足,移动电视厂商Modeo公司的总裁Michael Schueppert激情发言,认为广播模式是“死胡同”,并提出了他对移动电视的十大预言。欧洲的DTV标准DVB-T已进入第10个年头,DVB组织已启动一项关于下一代标准的研究任务,被称为“DVB-T2”,而持不同看法的 论战双方就DVB-T2的应用模式展开了一番舌战。论坛逐渐走入高潮,甚至有发言者警告说,虽然基于DVB-H的移动电视在试验过程中得到了消费者的正面响应,但用于向手机提供互动性(interactivity)和内容保护(content protection)的两个协议互不兼容,可能导致DVB手持设备市场走向分裂!? 3月中旬,第十一届国际集成电路展(2006 IIC)亮相上海、深圳、北京三地。 时间滑至4月,我们从CeBIT展热点看到未来网络通信市场趋势;且再次回到美国拉斯维加斯,经历了创意“无限”的2006 CTIA无线通信展。 大事件回顾之八:走向商用的新技术、新产品 近场通信(NFC)和柔性显示这两种新兴技术因为拥有市场,而从众多创新技术中脱颖而出获得厂商青睐,在2006年初逐步开始走向商业化。 与会者就手持NFC手机亲身体验了非接触式支付;而且随着 NFC耳机先“热”,我们还体会到除非接触式支付之外更多的应用。 在CTIA无线展(CTIA Wireless)上,NFC技术的主要推进者飞利浦和Visa国际合作,发布了对这项应用的可用性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年轻的消费者十分喜欢移动电话交易带来的便利、易用和时尚。NFC与RFID技术结合,也将催热 “移动钱包”应用,调研机构预计,5年内移动钱包在北美的用户将达2,500万。 2006年必定是“柔性显示年“。飞利浦开发的一款无线连接可卷曲的电子阅读器,基于美国E Ink公司高对比度电子纸显示技术,5英寸大小,可具有320×240分辨率。用户可以在利用该产品阅读时写标注、做记号或加下划线,如在普通的纸张上操作一样。而索尼则面向美国市场发布了电子阅读器图书终端,显示部分同样采用的是E Ink公司研制的电泳式电子纸,画面尺寸达到6英寸,分辨率为800×600。这些产品都计划于今年上半年上市。 除飞利浦、索尼公司之外,东芝、Jinke Electronics都在开发电子阅读器,并逐步推向商用。同时,飞利浦还认为,屏幕尺寸成为瓶颈,柔性显示可助移动产品发展。(
自动化网小芳摘自中国电气设计师网)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