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0日,被“桑拿天”包围半个多月的北京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这一天,利德华福阳坊生产基地的车间里依然像往常一样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楼上楼下均可见“战酷暑,大干60天;冲极限,誓破‘40’关”的横幅,当你在这里看到每一位领导和员工忙碌的身影和他们加班加点干活的场面时,就明白这是他们要达到月产40台高压
变频器的信心和决心。 生产系统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劲头,从几人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一百多人的制造平台,这其中,既有欢笑也有泪水。2005年,公司的销售额翻一番,生产的产品数量快速增长,生产系统承受着巨大的考验,同时,也引发了领导们的许多深思…… 工厂的发展历程 1998年公司成立时,生产车间租用的是声学所在昌平沙河镇的厂房。2000年3月,利德华福高压变频器第一台灰色柜体样机在这里诞生了,这一年共生产了3台高压变频器;之后两年,又分别生产了12台和29台。2003年,全年共生产了74台设备,因沙河厂房已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公司又在昌平科技园区租用了一个车间用于变频器的生产。同年,公司开始在昌平阳坊兴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2004年,公司年生产能力首次突破百台。这一年,利德华福还迎来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昌平阳坊新工厂落成,阳坊生产基地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高压变频器专业生产基地,主厂房面积7057平米,拥有500多台套各种生产设备和计量检测仪器。这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工厂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CP-33/V(SMT)自动贴片机、JW-4CR热风回流焊机、WH-S300全自动喷雾式波峰焊机,用于系统调试的JK500-2高压电机、升压变压器、ZRQF风速仪、SL-4001噪声仪、DT-2235B转速仪、绝缘耐压测试仪及其它通用专用调试检测设备工装、仪器
仪表。生产基地生产管理严格执行ISO9001标准要求,采取科学的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企业制造资源管理系统,操作人员严格按规程、图纸、工艺和标准执行,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采取严格控制手段。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2005年全年共生产了169台设备,其中单月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29台。 厚积薄发,非一日之功 厚积薄发,非一日之功,为了达到月产35台,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生产系统就在做准备工作,包括加强调度,加快场地工位周转,板极PCB板生产线延长技术改造,人员储备,设施储备,供应链调整,供货周期保证,材料品质保证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有四个,第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与商务部协调成品发货速度,加快工位周转,最大限度的利用变频器组装工位。第二个措施是加长了变频器板级PCB板生产流水线,加快了生产节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一条模块电源流水线,使模块电源与变频器板极PCB板两者的生产不冲突。第三个措施是增加外协工作。诸如,外协机柜组装等工作,节省了时间和场地。当然,外协加工件的品质通过做样件、现场监督、加强检验等手段来保证。第四个措施是改造调试母线。以往10kV的产品每月占到30%左右,为了应对7月份大批量10kV设备,特把现有的1条6kV工作母线临时改为调试母线,调试母线的数量由2条增加到3条,调试母线的容量增大了,同时配备了相应的调压和升压设备,灵活度高了,整机调试的能力大大提升。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下是一组对比数据,去年全年产量169台,今年上半年就生产了140台;去年上半年共生产了63台,最后三个月就生产了67台。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的产量是去年全年的83%,去年最后三个月的产量几乎与去年上半年持平,生产产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提高。 舞活“龙头”,带动“龙尾” 生产系统由生产总监办公室领导,下属管理推进办公室、综合计划部、采购部、库房管理部、技术工艺部、品质管理部、产品分析部、制造一部和制造二部共9个部门,其中制造一部生产变频器所用PCB板和模块电源,模块电源还直接对外销售,制造二部包括功率模块组装、变频器整机装配和整机调试三个大组。 整个生产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生产计划相当于接力棒,它贯穿于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条流水线,采购部、制造一部和制造二部分别是第一接棒人、第二接棒人和第三接棒人。为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每位领导和员工献计献策、尽心尽力。 (1)接力棒——生产计划 综合计划部经理张爱军表示:“我们首先考虑公司现有的资源是否充足,从现有的人员配备、基础设施、文件资料、现场管理和品质控制等来看,完全满足月产35台的目标。在姜总一再强调以计划为‘龙头’的情况下,采购部和设计部与我们配合的很好,生产计划由以前的来单合同签订后插单生产计划变为现在的滚动生产计划。”目前,综合计划部除了有月计划外,还有详细的周直至每天的计划,不仅如此,生产各部门还把每日计划执行情况通过邮件反馈到综合计划部,达到双向沟通。综合计划部再根据计划执行情况随时调整生产进度,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同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同时,综合计划部还要把来自设计部、商务部、品质部、生产线等部门相对独立的信息串起来达到资源共享,因此,计划除了起“龙头”作用外,还起调度和沟通协调等作用。 舞活了“龙头”,才能带动“龙尾”,超前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得采购、库房、制造一部、制造二部等部门的工作有了方向和目标,整个生产流程才能快速的运转起来。 (2)第一棒——物料采购 第一棒在整个生产接力赛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一棒的顺利完成和交接,下一棒才能很好的开始。 采购部的第一要务是保证各条流水线的物料及时供给。目前,采购部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有实力的供应商,另一方面与老供应商充分沟通,以保证供货期,使各条流水线物料供给基本充足并走上良性循环。“当然,采购部会提供最优质的物料来保证整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采购部经理非常肯定的说。现阶段,采购部正通过多种渠道筛选、审核新老供应商,以期建立一个稳定的供应保障体系,保证供货渠道畅通。 (3)第二棒——PCB板和模块电源 第二棒在这场接力赛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除了要从采购手里接过第一棒外,还要与制造二部进行交接。 为了做好这一棒的衔接工作,不在此环节耽误时间,7月份之前,工艺部对波峰焊流水线进行改造,使PCB板的生产完全实现流水作业,提高板极生产效率,在人员储备量有少许增加的情况下,既保证了模块电源对内外的供应量,也保证了PCB板的生产。 “另外,ICT设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还不能做到所有的PCB板使用它进行检测,但是它的优势已经从检测的结果中显现出来了。ICT设备的作用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下一步要考虑更大范围的应用。”生产副总监兼技术工艺部经理王少栋介绍说。 (4)第三棒——整机 第三棒是整场接力赛的最后一棒,也是最关键的一棒,属于冲刺阶段,只有在这里把前面耽误的所有时间补回来,才能取得整场比赛的最后胜利。制造二部目前有65人,是生产系统人员最多的一个部门,分为功率模块、整机装配和整机调试三个大组。 功率模块是变频器的核心部件,一台高压变频器需要15-24个功率模块。当功率模块日产量30-40个时,应付月产20台设备很轻松,但无法满足35台的需求量。于是,非流水式的组装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两大工艺改造开始了,一是功率模块组装完全走流水线,改进后日产量达到60-70个,效率提高了50%以上,质量显著提高。二是功率模块空载测试工作移至生产线,与组装同步流水,合理利用了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程序。 整机装配组又分一次线配线、二次线配线和整机装配三个小组,与功率模块组以个人为单位形成的流水线不同的是,整机装配组是以三个小组为单位形成的流水作业,制造二部主任范小强形象的称前者为“小流水”,后者为“大流水”。一个高压变频器的机柜里,有大大小小上百个组件和部件,工程师们在这道工序里想尽了各种方法,员工们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不少技巧,以应对各种难题。一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和技巧,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 整机调试组是保证产品顺利交付用户的最后一道工序,每种调试都有规定的时间,半点也省不得。虽然近几个月物料供给情况不错,但还不完全理想,为了赶交货期,在最后这道工序里要与时间竞赛,进入7月份以来,调试组没有一个人一周休息过两天。“在与综合计划部沟通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尽量把前两棒的工作安排的紧一些,留出宽松的时间给调试,因为调试过程中程序、器件、设备等会出现一些意外,这都会导致调试不能顺利进行。另外,由于调试人员要与高压电打交道,安全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充分休息是安全和效率的重要保障。” 谈到调试组,制造一部主任范小强说的最多。为了增加满载测试能力,技术工艺部对功率模块满载测试台进行了设计改造,并由原来的1台增加到4台,改造后功率模块的测试能力由12个增加到24个。调试母线也进行了调整,可以同时调试6-7台10kV设备。 仅一个部门的力量肯定有限,品质管理部、技术工艺部、采购部、库房、产品分析部等部门在最后一棒里与制造二部通力配合、并肩作战,在赢得这场接力赛上起重要作用。 “龙头”活动起来了,“龙身”和“龙尾”才能跟着动,合理有序的计划性生产,把整个生产线连接起来。7月份,制造二部突破了二个纪录,一是整机调试数量突破了9台/周的纪录达到了12台/周,二是发货量突破了平均26台/月的纪录达到了40台/月。 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的结合,其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进入现代社会,人仍然是生产力的最核心要素,生产上的几位领导一致表示,生产上有一支严格律己、团结战斗的队伍,大家一心一意,劲往一处使,朝一个目标努力,为完成月产35台任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以制造二部为代表的一批队的伍吃苦耐劳精神为领导们一致称赞:“功率模块组组长王兆峰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整机装配组组长孔学涛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做事稳重,在他那个30多人的小组里起到了旗帜作用。调试组组长王凯声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以及独到的眼光和想法。由品质部见志军带领的5人团队与整机调试组积极配合,‘同甘苦共患难’。”当然,生产系统还有很多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领导和员工,他们在噪声、高温的环境下不分白昼、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到生产工艺装备,王少栋这位见证了利德华福发展的专业人士非常自信的说:“目前,生产上的设备能力是充足的,工艺部每年要对下一年度的产能进行分析,根据需要在设备添置及更新改进方面都有计划,从来没有临时抱佛脚的时候。去年底我们为变频器系统调试设计了综合测试台,将变频器系统调试所涉及的各项内容整合在一个试验装置上,极大地方便了调试工作,使月调试能力达到60台以上;今年初对功率模块满载测试装置改造后,满载测试能力可以达到月产百台变频器的能力;上半年新设计制作的功率模块空载测试工装使繁复的测试程序和接线归于简单,可以完全跟上流水作业的节拍;此外,对两个调压器室的增容改造、光钎磨制工装的设计开发等,都在使产能不断得到提高。如果说为保证7-8月份的35台和40台月产量而做工作,唯有改造调试母线是临时措施。由于前期的工艺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因此,7月份35台,8月份40台,我们都不担心,这个能力我们是有的。”。工艺部还将所有的工序都建立了完善的工艺流程,能标准化的都实行标准化,王少栋表示:“标准化后生产起来就不是一套一套的少量生产,而是批量生产、流水作业,在人员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人的因素外,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目前,公司逐步加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养精蓄锐,以迎接更大的考验和挑战。 结束语 目前,生产系统的硬件设施都具备,软件方面,生产队伍有过月产30台的经验,因此实现月产35台的难度不大,但40台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新工厂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成品储存问题,对工位周围速度过于乐观,加之现场调试、包装等交叉作业的诸多因素,致使现有的35个变频器组装工位相对明显不足。现在当务之急是解决整机装配的工位紧张问题,暂时的解决办法是将成品真空包装后外移至厂房外的空地上,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加快设备周转速度,但是,发货时间有很多因素决定,因此,公司正在筹划扩建厂房。 另外,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高压变频器行业出现了不正常现象,一些企业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低于产品成本价的方式搞无序竞争,扰乱行业秩序。另一方面,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基础原材料上涨较快,导致与之相关的物料,如占变频器单一材料最大的干式变压器、电缆、高压开关等一系列物料成本的大幅上升,加之铜价与年初相比翻了一倍,一些关键电子器件甚至还出现紧俏的情况,给采购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公司通过规模生产和经营,以及提高产品设计的合理性等多种途径,努力消化材料涨价的影响。 所有的这些,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但是,在公司领导和员工看来,所有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企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外部的条件或环境发生变化,而在于能否根据这种变化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生产系统的整个发展历程已经验证了一个团队的合力、应变力以及抗击打能力,对于未来,他们的憧憬非常美好。而未来制造平台究竟会走向哪里,与整个公司的最终战略定位有关,他们能做到的是,无论制造平台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他们都将全力以赴。 编后语: 截至发稿日,生产系统又传来好消息,在顺利完成7月份35台生产任务的基础上,8月份月产量突破40台。 本文在与生产总监及各位部门经理进行多次沟通后才最终确定,这是生产系统第一次以完整的面貌在公众面前亮相。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有关制造平台的系列专题和报道将陆续在杂志上出现。因为,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制造平台,让更多的人为制造平台的发展献计献策。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