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自动化者人文与自动化科技:营商环境建设】利用线上线下等多元化宣传方式加大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市场主体了解政策、享受优惠。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及时跟踪市场主体经营生产状况,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各类政策的适用对象,推动“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促进政策切实落地生效。
【专家观点】大数据分析十八大以来我国营商环境建设成效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纵览全局,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抓手,瞄准制约经济发展和市场主体活力的突出矛盾,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减少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有效提升了我国市场主体活力、社会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全球排名快速上升,2019年已升至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连年提升,2021 年度整体评分达到4.38 分,为“较为满意”水平,其中五成以上受访企业对营商环境“非常满意”,这一数据表明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维持在良好水平。
十八大以来,我国向着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不断迈进,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四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刀刃向内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一是锐意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在本届政府任内把国务院部门实施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三分之一,2016年这一承诺目标提前超额完成。目前国务院各部委已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数量超过50%,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超过30%,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超过70%,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压减90%。探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也是我国刀刃向内推动自身革命的一项重大举措。2016年,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2017年试点范围扩大到15个省市,2018年正式推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此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此后清单在2019、2020和2022年多次更新。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不断迭代完善的清单使市场主体创造性大大激发。二是大力减税降费,“减负”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减税方面,深入推进税制改革,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并连续多年下调增值税税率,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降费方面,持续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压减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力查处乱收费行为,并推动降低用能、物流费用。据统计,2013-2018年,取消、停征、减免1100多项中央和省级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降低用能、物流、电信等成本,累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过3万亿元。2019、2020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分别超过2.16、2.6万亿。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并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超2100亿元。三是深化商事改革,为市场主体“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使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发挥。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颁布,将公司注册资本由“有限认缴制”改为“完全认缴制”,拉开商事制度改革序幕。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021年7月“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覆盖,有效缓解了市场主体“办证多”“办证难”问题,至2021年底惠及企业134.6万户,占同期新设企业的28.1%。一系列改革举措夯实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形成了市场活力焕发的良好局面。工商登记注册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2887.2万户(图1),同比增长15.4%,截至当年底市场主体达1.54亿户,新增和累计市场主体数量分别是2012年的6.7倍和2.8倍,持续迸发的创业热情带动大量就业,也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注:数据为笔者根据公开数据汇总统计所得。
1.2 法治化:多管齐下完善法规制度环境,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注:数据检索自北大法宝网。
注:数据检索自裁判文书网。
1.3 国际化:高水平推动扩大开放,外资吸引力大幅增强
注:数据检索自企查查平台。
图5 全国和自贸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项目数量(单位:项)
十八大以来,各地方各部门以公平优质、高效便利为目标,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惠及千万市场主体。一是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和机制,缓解“脸难看”“事难办”。为缓解政务服务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聚焦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各类改革举措不断涌现。特别是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多头跑、反复跑问题,各地方普遍将行政区域内各类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在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理,整合审批权力,精简证明和手续,极大方便了企业创业兴业。目前,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政务大厅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覆盖率均已接近100%,基本覆盖全国的政务服务体系和不断创新优化的服务方式,使“马上办、就近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逐步成为现实。二是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网上服务流程,全面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于2020年基本建成,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6个国务院部门,目前已汇聚有关地方和部门900余种电子证照目录信息42亿余条,累计提供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共享22.35亿次,成为全国政务数据互联互通互认的重要渠道。各地各部门也加快把现场办理事项延伸至网络,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府,多数服务事项都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通过践行“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理念极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政务服务的舆论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图6)。三是持续加强金融支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十八大以来,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导向,多措并举缓解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金融系统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下调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支持、发行小微金融债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市场主体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从拓渠道、增需求、防风险等多维度破解融资难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改善融资状况为中小微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渡过难关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50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速近25%,较各项贷款增速高近14个百分点。
2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仍需久久为功
图7舆论对营商环境建设期盼的热词词云图
一是期盼政策更精准。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基础,加强营商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协调配合,对违反上位法、相互矛盾或与营商环境优化方向冲突的情况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优化政策供给,变“政府思维”为“企业视角”,不断缩小制度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利用线上线下等多元化宣传方式加大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市场主体了解政策、享受优惠。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及时跟踪市场主体经营生产状况,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各类政策的适用对象,推动“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促进政策切实落地生效。
三是期盼服务更便捷。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加大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更大范围、更多事项上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跨省通办。提高跨层级数据共享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数据向一线部门回流,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倡导“像网购一样评价政务服务”的理念,整合线上线下多种评价渠道与在场离场评价方式,实现意见诉求高效反馈。加快完善“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地方政务服务人员考核体系,推动切实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破障碍、增便利、谋实惠。
五是期盼开放更全面。深入贯彻《外商投资法》,执行好鼓励外商投资相关政策,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持续优化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规则,有序减少对外资企业设立资产规模、股比等方面的限制,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与外资企业的沟通机制和诉求反馈渠道,充分发挥各国在华商会的联系纽带作用,通过商会进行信息汇总传递、解疑释惑,及时掌握和处理外资企业面临的堵点问题。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进一步探索推动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通用规则对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来源:《中国发展》2022年10月第5期。作者:邢玉冠,博士,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杨道玲,博士,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大数据分析。)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