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石油,不仅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受影响,也直接关心服装、塑料等普通生活用品。 “石油将在60年内被开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预期”……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一次次如同“狼来了”的警告和预言失效后,人们渐渐放松了对石油危机的紧张和担忧。不过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各种衍生产品早已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没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来,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不必担心汽车“趴窝” 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论,认为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峰,此后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预言世界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光,随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更加深了这种担忧,各国纷纷寻找石油的替代产品。 提起石油危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燃料问题。石油时代和煤炭时代的交接标志就是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将来没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车、飞机和轮船都要停航吗?答案当然是“不会”,它们只需要换一种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就已大规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气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现有的工艺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产量有限。此外新兴的生物燃料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弥补燃料的缺少。
能源领域替补多 而在更为广泛的能源领域中,尽管还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科学家已经选出了多种石油的替补者。就储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几百上千年。不过煤与石油类似,自身化学组成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复杂分离才能减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学家认为,成分更单纯的天然气才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的头号石油替补者,其中又以储量丰富的“可燃冰”最受关注。它的正式名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态物质。1立方米的纯净“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它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科学家估计,仅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由于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喷自流方便开采,也不像煤炭那样物理状态稳定,在开采搬运过程中甲烷会大量挥发,产生的温室效应要远大于二氧化碳。这也让它的开发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站因为建造周期长、环境影响大,争议一直很大。与此相反,一度因切尔诺贝利事故令人谈虎色变的核能,近年却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核能发电将占总发电量27%。除了核电,近年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烧电站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它们距离真正大规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长距离。
化工领域,新能源无能为力 既然石油在能源领域有那么长的替补名单,那人们对石油枯竭的担心真是杞人忧天吗?答案依然是“不”。石油枯竭真正的影响来自不太受人关注的石化行业。用石油做原料或部分原料制成的产品,如润滑油、石蜡、沥青、化肥、杀虫剂、人造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已经有5000种以上,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造汽油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属性,新能源可以替代矿石能源的发电功能,但石化功能却无法这样替代,太阳能、核能或风能等新能源对此无能为力。从长远看,石油资源枯竭后,同属生物化石燃料的煤和天然气是取代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基础的主要途径。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石化产品,几乎都可以用煤和天然气来制取。但专家认为,当年人们从煤化工过渡到石油化工只花了短短几十年功夫,石油化工被更新型化工技术所替代,也只是时间问题,但和煤化工行业当年的小而散不同,石化企业多为雇员众多、产业密集的庞然大物,即使技术上可以很快找到石化的替代物,转型成本也会十分高昂,且如今石化产品早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届时从化纤服装到塑料制品,很多人们所熟知的产品,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重新以煤化工代替石油化工,也取决于是否具有高效、低污、经济的技术突破。
石油何时会枯竭? 今年8月,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向国际社会发出警报:“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预期,未来5年全球可能面临石油供应紧缩的危机。”这并非专家们的第一次警告,但从上世纪到现在,有关石油总储量和可开采年限的预测多次被推翻。据估算,地球上的原油储量约6-8万亿桶,但极地、深海等复杂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对石油储藏总量的准确判断。例如俄罗斯70%的石油都在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因此俄罗斯公布的石油储量数据也自相矛盾: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预测,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量为440亿吨;而俄罗斯审计署的报告评估为250亿吨;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提供的数据则是190亿吨。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油价上涨,一些原本很难开采或开采成本很高的石油资源重新获得重视。加拿大油砂矿中含油储量超过沙特阿拉伯目前可开采的石油总储量,但油砂开采首先需要从地下挖出油砂岩石,然后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化学方式将岩石中蕴含的沥青提取出来,并经过进一步提纯与炼化才能转化为石油。 不过统计显示,1960-1969年间世界新发现的大油田数量为128个,但2000-2006年间只有33个,总储量也从2980亿桶降到了380亿桶,频繁发现大型油田的年代已成过去时,石油业内人士承认,尽管距离石油彻底枯竭还比较远,但廉价石油的时代已过去。
相关链接 石油分布可能更广泛 石油储量到底有多少,是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首要关键疑问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才有石油?科学家根据石油诞生的原理和地层的变动,发展了一整套石油地质学来寻找油田。 关于石油来源,传统理论认为是几百万年前地球上曾生存过的动植物遗骸,通过地质变化以及地下的压力和热力在地下岩石中生成的,即有机生成学说的“化石石油”。这一说法的重要依据是因为几乎所有油田都是在沉积岩中发现的,而沉积岩中可以见到丰富的生物遗迹。通过实验,生物体中三大组成部分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与石油中碳氢化合物相类似的物质;在石油中发现的血红素和叶绿素等有机物质,前者是来自动物的血液,后者是来自植物的叶绿素。简而言之其形成过程是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成为石油。不过石油聚集的地方即油田并不是在它们当初生成的地方,石油在生成后必须通过运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闭中。因此这又和地层变动密切相关。 然而在离越南海岸线不远的一片被称为“白虎湾”海域作业的石油公司不久前开采到的石油不是来自沉积岩,而是坚硬的花岗岩。由于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下冷凝形成的坚硬岩石,与生物化石无关,在“白虎湾”岩层中也没有发现任何生物化石遗迹。因此从“白虎湾”花岗岩岩层中开采出了石油,从某种程度上对有机生成学说的“化石石油”学说提出挑战。如果这种新学说得到证实,将意味着石油的分布可能更广阔,在地球能找到的石油资源要比目前预测的多得多。 (
自动化网莫铭编辑)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