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在中美合作大厦的众多构件中,贸易与能源是其中最重要的承重墙(据昨日《新京报》报道)。而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能源合作,高新技术成为两大领域中最有含金量的介质。 金融泡沫破灭之后,美国政府加大了扩大外需的砝码,试图重塑出口成为未来经济的增长点。由于选票政治因素,美国出口的重心主要放在制造业。为了重塑包袱累累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竞争,美国一方面通过贸易保护主义、环保主义等限制他国企业和产品扩张,另一方面,贬值成为推动经济的利器。截至11月18日,美元指数已跌去约16.5%。与2001年7月31日的最高纪录121.07相比,该指数至今已跌去1/3以上。 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美国贸易赤字出现了高达18.2%的增长,总额达到365亿美元,远超出市场预期。不仅不利己,更损人。各国均现回归保护主义的“返祖”现象,全球经济有陷入“囚徒困境”之虞。 因此,摆在奥巴马政府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采取新思维平衡与中国等国之间的贸易逆差。推动他国内部经济转型固然重要,但是美国的经济结构和冷战思维下的技术壁垒政策,则同样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五十年来始终非常严格。美国商务部对于对华出口申请的审查比其他多数国家都严格。对于对华出口申请的审查周期,比欧洲和日本的都长。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非但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反现倒置。从商业部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我们便可看出这一趋势。2007年1-9月份,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额为526.6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2.8倍,贸易逆差达到了341亿美元。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出现,美国一方面强调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另一方面又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措施。2007年6月1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对华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管制清单,管制清单涉及31个条款,规定20类产品不得向中国出口,进一步实质性地降低了中美技术转让的交易水平。 从2001年到2008年,美国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所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下降到不足7%,按照这个下降比例计算,美国对华出口至少降低了1000多亿美元。互补性很强的两个贸易主体的双向贸易流动,变成了目前失衡的单项贸易流。 对华技术出口限制也遏制了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有消费愿望但没有消费能力的问题,是影响中国今天市场内需不足的障碍之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由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落后,这些高科技产品上所使用的大量的芯片和技术需要从美国Intel等公司进口,造成同样产品国内外售价相差悬殊。如美国笔记本售价多在300美元,而按当前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即使加上关税因素,也与国内售价有天壤之别。各类技术门槛太多,大大增加了销售成本。技术门槛挡住了中国现实需求,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害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技术革命,因为它人为地压缩了本来可以在全球化条件下,最大范围实现的科技开发的利润率和科技资本积累。(史晨昱 工总行高级分析师) (
自动化网莫铭编辑)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