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动感惠民生收录关键词:信息技术 制造业 绿色低碳 】
千行百业看央企|以新求变,基建央企重塑核心竞争力
小新说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动力。
当前,中央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聚焦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着力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小新持续为您推出“千行百业看央企”系列报道,聚焦电网、发电、油气、通信、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关键性行业,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透视趋势、扫描全局。今天为您关注建筑领域,带来第七篇报道《以新求变,基建央企重塑核心竞争力》——
齐鲁泉城,随着“泰山号”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道”的济泺路北延工程隧道双线贯通,数名工人挥舞着旗帜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巴蜀重地,在国内最大的智能化高铁轨枕厂,6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器,他们承担着成达万高铁全线128万根轨枕的生产任务。
“现在改造好了,路畅通多了。”家住江苏省无锡市惠峰新村的居民感叹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果。项目不仅提升了小区的颜值、品质,还“改”出了百姓的新生活。
长期以来,从出行到居住,从生产到生活,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创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15912亿元,同比增长5.8%,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吸纳就业超过5000万人。
规律使然。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建筑业客观上面临着市场收缩、竞争加剧、利润降低等挑战。作为建筑业领军企业,中央企业直面问题、积极作为,通过战略调整、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方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能”—打造超级工程,强化战略支撑
2018年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企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守正创新,实干苦干。再战伶仃洋,2024年6月30日,全长约24公里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对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湾区具有重要意义。
深中通道
看家功夫丢不得,重大任务要顶上。
近年来,建筑央企一方面着力提升建造能力。超级工程既要“量大”,更要“质优”。
西天山特长隧道总长15.7千米,最大埋深2365米,是世界埋深最大的大断面公路隧道。面对这项世界级工程,中交集团自主研发“温宿号”TBM硬岩掘进机,增强了防卡脱困能力,可实现在突涌水、岩爆、高地温、断层破碎带等条件下,安全、环保、高效掘进。
“温宿号”顺利始发
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提前6个月实现竣工。中国建筑以关键节点为抓手,取得科技类成果30余项。特别是新明街站采用全国首例“明挖顺作法+局部盖挖逆作法+宇智拼装法”组合式施工。
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
在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中,中国铁建采用全球在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山河号”进行掘进。据了解,盾构机从完成工厂制造后,计划仅用40天时间拆解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
黄岗路穿黄隧道项目
目前高铁大多采用32米预制箱梁。中国中铁匠心打造“世界梁王”。该预制梁长80米,重2800吨,相当于2000辆小汽车的重量。凭借先进的工艺,世界最长高速铁路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最长联可达3080米,其超长联、大跨度、曲线连续梁无缝线路创下了世界纪录。
保利集团参建的狮子洋大桥东侧工程,创新性提出“复合地基处理+无内撑圆形结构围堰+砼圈梁”的围堰结构方案,采取“一跨过江”方式,技术难度与建造工艺均位居国内外前列。
狮子洋大桥项目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铁公基”项目之外,建筑央企也在不断开拓新的公共空间。超级工程既要“扩围”,也要“升级”。
向下拓展,地下空间建设不断加快。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建成了地铁8543公里、地下综合管廊5100公里、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超过5万公里。
向上延伸,公共管廊建设日趋完善。中国电建承建的国内首例在滨海强腐蚀、强台风区修建的大型架空钢结构公共管廊—古雷开发区石化公共管廊工程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
放眼全球,中央企业将中国基建方案惠及全世界,让产能有了“用武之地”,让基础设施有了“联通之基”。近年来,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上建设港、桥、路,成为了畅通外循环、便利进出口的重要节点。
中交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
不只是大型基建项目。中国中铁尼泊尔逊科西马林引水隧道项目主体隧道提前1年贯通,为12万公顷耕地解决了水源问题;中国建筑在博茨瓦纳建设的马哈拉佩水厂,供水能力从原先的每天16兆提升至34兆;在遥远的南美洲,中国能建承建的秘鲁国家警察学院扩建项目于2024年开工……
马哈拉佩水厂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小而美的项目,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
“新”—新材料新装备新模式,打造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目前,建筑央企材料研发呈现原料多样化、性能高端化、低碳绿色化趋势。
现在,竹子也能应用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
竹缠绕管廊
中国铁建研发的竹基复合材料是以竹材为基材,以树脂为胶黏剂,通过自动化加工成型的新型生物基材料,具有质量轻、拉伸强度高、耐腐蚀、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特点。
结合材料特点,中国铁建相继研发了竹缠绕管道、竹缠绕管廊等产品,抗压能力高达20000牛每平方米,最高压力可达到1.6兆帕,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目前,竹缠绕管道已应用于铁路、水利、市政管网项目中。
建筑材料的性能决定建筑物的安全、舒适度和美观度。
中国建材集团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风领新能源180米风机——涟水巨石风电项目中,标志着全球首台UHPC150风电混塔进入工程化应用。中国能建自主研发出全球首创新能源高档建材产品—光伏锦石,具备“高端装饰、高效发电、墙体外围护”三大功能。
“镜面”混凝土
在金沙江上游,中国安能自主研发的抗冲耐磨“镜面”混凝土应用在了拉哇水电站泄洪系统工程。这是全世界“埋深最深、流速最快、流量最大”的在建泄洪建筑物,“镜面”混凝土有效解决了传统材料使用过程中易磨损、易冲击等问题,提高了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作为国家基础战略性前沿新材料,气凝胶被列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建材新兴产业、前沿新材料等名单。
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一体化项目
结合建筑行业的需求,中国化学工程自主研发气凝胶粉体的水性分散技术,在高效分散的同时可以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延长气凝胶涂料的使用寿命。耐高温和深冷气凝胶复合材料技术也取得了突破,定制的建筑保温产品得到有效推广。
当前,我国建筑装备制造正在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从国内“出圈”到国外“出彩”,中央企业建筑装备工业化生产能力引领世界。
日前,世界最大直径TBM“高加索号”成功贯通格鲁吉亚kk公路古多里隧道;在深圳春风路隧道工程,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成功抵达接收钢套筒;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扬帆启航……
1小时顶升1层,可适应50毫米施工误差——这种“造楼神器”,正是中国建筑自主研发的“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是集爬升、分布式智能施工、轻量化作业、围护、监测于一体的数字化施工装备。
近年来,建筑央企加快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新设备相继涌现——中国建筑研发的X—MEN机器人,可给建筑做“B超”,将模型、图纸原位置投影到工地,辅助检查施工质量、校准机电管线位置;云端建造工厂,集成起重机、料场、智能机器人等,实现核心筒最快4天一层的施工进度。中国建科研发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智设计软件马良XCUBE,能提供几何造型、二三维协同、渲染模拟、数据智能等服务,实现BIM图形核心引擎和BIM基础软件国产化、产业化。
装配式模块上车
像流水线一样玩转建筑业,也是施工建造一大趋势。中国建筑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让北京市桦皮厂胡同8号楼迅速焕然一新,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中国中铁首创的装配式站台、雨棚和智能雨棚建造台车既高效环保,又质量可控。中国铁建承建的深圳地铁16号线其中三座车站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批装配式地铁车站。
智能雨棚建造台车
“变”—抓机遇抢布局促转型,逆势而上
面对建筑业的形势变化,中央企业审时度势,聚焦群众需求开发新领域,结合业务优势开辟新赛道,着力解决同质化竞争的痛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港城广场一、二、三、四期项目全景
2024年5月,中国建筑上海港城广场四期项目竣工,代表着临港主城区最大城市综合体的“最后一块拼图”已完成。
从“盖楼”到“筑城”,中国建筑聚焦城市更新、民生改造方向,聚力打造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打造幸福空间,构建新型社区。在魔都上海,中国建筑长滩项目是集生态绿化、商业商务、休闲居住于一体的滨江新空间。
长沙溪悦荟
从“龙须沟”到“生态经济带”,“公园+体育+商业”城市公园商业综合体—长沙溪悦荟已经逐步成为周边居民日常散步和休闲购物的核心场所。
丰富文化业态,展现城市景观。中国建筑在徐州首个以禅修为背景的城市综合体——云东文化街区项目融合古建、园林景观,形成了徐州历史文化内涵的集中展示区。
以“钻山打洞”为看家本领的中国铁建,则选择了向下扎根,向地球深部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
中国铁建参与开发了亚洲最大的交通综合体——光谷广场综合体。地下32米,3条地铁线路、2条下穿隧道、1条地下环道在此交错,集交通、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地上与地下高效联通,为未来都市交通枢纽建造提供示范。
西鞍山铁矿项目
依托多年隧道施工积累的经验,中国铁建参建的西鞍山铁矿项目是我国单体最大的地下铁矿山工程。团队成功突破了竖井全断面掘进垂直长距离高效排渣的业界难题,单井掘进速度连续保持全线第一。
从“建设者”到“运营者”“服务者”,身份之变,意味着在产业链中生态位的转变,意味着经营收入来源、构成、周期的转变。
中国中铁加快构建“引领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发展,做强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的“2+4”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多领域、全方位智慧运维是中国中铁转型发展一大重点。
四川岷江河畔,都江堰供排水系统提升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都江堰供排水系统提升项目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供排一体、高效运维、智慧现代的城乡供排水网络体系,大幅提升供水效率、污水收集率,有效改善都江堰市地表水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岷江流域生态环境。
智慧照明灯杆、智能融雪除冰、交通事件AI智能分析……
作为我国示范性的“智慧公路”,中国中铁在京雄高速(北京段)建立智慧高速监控中心,引入5G专网,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精度数字地图、可变信息标志等,为车主提供通信、导航和预警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中铁围绕隧道、桥梁、轨道线路铺设等关键领域,以盾构机/TBM、隧道施工专用设备、起重运输专用设备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以有色金属原材料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不断向上游拓展布局。
世界首创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
建筑业是实施节能降碳的重点行业领域之一。中交集团加快绿色低碳业务发展,深入布局环保新兴产业,在流域综合治理、河湖生态系统修复、土壤环境修复、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其中,开发利用的世界首创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让太湖清淤更绿色、更干净。
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建筑央企着力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协同水平。中国化学工程以技术为引领,大力实施“T+EPC”模式(T即技术,EPC即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中国电建凭借在能源领域“投资-建造-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深入推进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升级。
面向未来,走出新路。基建央企将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持续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攻关高端装备制造,布局新兴产业体系,始终在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中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央企力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