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凌海市:水稻机械化农民“闲”起来
眼下春暖花开,辽沈大地春耕繁忙。凌海市临海乡镇是水稻主产区,正是育秧苗的好时机,一座座水稻工厂化育苗大棚拔地而起,取代了家家户户在家育苗的小拱棚。虽是农忙时节,但闫家镇闫家村闫子成与往常一样,每天还是到附近的大有经济开发区务工,他把家里的18亩水田都交给镇里的翔翼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育、代插了,一点不耽误他外出挣钱。
凌海市大有农场胜利村的农民杨树林算起他的经济帐:“我家有70亩稻田,让合作社种比雇人便宜,收割时送到家一亩地才80元;大棚育苗比家里育的好,自己育苗一个来月都得在家看着,代育代插一亩地是150元,去年仅插秧一亩人工费就要170元,今年还得涨价。如今,我闲出功夫可以出去打工,一天还能挣到80元。”
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的翔翼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推动全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以提供优质服务和提高农民技术素质为切入点,作业服务从单一的机插秧到耕耙、育秧、插秧、收割“一条龙”,获得了农民的普遍欢迎,稻农们纷纷主动与合作社签作业合同。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明说:“今年,我们工厂化育苗规模达到25栋,购买育秧硬盘5万盘,机械化育苗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代育代插每亩地可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合作社每亩地实现经济效益50元。”
安屯镇龙王村有64户农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兴武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水稻插秧机200台,水稻收割机10台,服务该村500户,12000亩水田。300户农户的560名劳动力脱离土地,在稳定农业收入的基础上,实现转移就业,能增加收入600余万元。合作社通过代育、代插、代收,实现经济效益100万元。同时,带动800人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这些人不仅解除了管理农田的后顾之忧,而且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800余万元。
2006年凌海市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农农机合作社”成立,到2010年全市已达到4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成立初期的以机插秧和跨区机收作业为主,逐步向耕、育、插、收“一条龙”发展。
2010年省财政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的四种农机具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又追加10%的专项奖励补贴,全市共有10个合作社享受到了补贴,达到60万元。财政的扶持政策,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机合作社起到了政府想做而又做不好,农民一家一户想做又做不到的作用。
凌海市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出的经验是“一化三带促两增”,即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带动了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转移就业;促进了农业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
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重点是机插秧、机收获,难点是机插秧,机插秧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育秧。为提高插秧机的作业效率,凌海市从规范化、标准化育秧入手,在育秧盘的选择上,淘汰了打孔薄膜和钙塑纸软盘育秧,重点推广应用塑料标准化硬盘;在播种方式的选择上,淘汰了手工撒种方式,根据农艺生产要求应用了手动播种机和自动化育秧播种机组,推广精量播种培育壮秧技术,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率,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基础;在育秧棚的选择上,农机、农业部门共同支持发展园田高台冷棚和工厂化育秧。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认可,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土地流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今年,凌海市新增插秧机200台,覆土播种机组150台套,自动化育秧播种机组5台套;新增育秧大棚100栋,面积4万平方米,新增育秧硬盘50万盘。全市插秧机保有量将达到550台,机插秧育苗200万盘。全市今年可完成机插秧面积10万亩,仅机插秧一项预计节省劳动用工8万个,实现节本增效1000万元以上。
凌海市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使农民可以做到“育苗插秧不下田,收割稻子不动镰,农忙时节成农闲,闲出时间去挣钱”。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