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集成加大博物馆安防保障系数 [日期:2011-05-13]
大型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风险单位,其中收藏的文物价值不菲,一旦损坏或被盗即不可复制,因此国家对其非常重视。保护文物安全,反盗窃、反破坏是博物馆安防工作重点之一。而博物馆一直是安防产品和技术的重点应用场所,同时也是安防科技系统集成的综合体现。
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国家文物局、公安部门等主管部门有关文物安全与博物馆建设的法规与规定。我国对博物馆的安防系统建设,要求要符合《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和《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以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为主旨,既要着眼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又要能充分考虑到博物馆的需求。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特点
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系统,主要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声音复核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对讲系统(有线、无线)和集成的安全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基本配置,包括前端探测、传输、信息处理、控制和管理、显示和记录回放五大单元。
博物馆的监控系统有着显著的特点。出于对建筑内重点文物的保护需要,其室内照明条件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同时为了保证对重点区域违规,违法事件的掌握,其监控的清晰度也有较高的要求。为满足室内复杂照明条件下的高清监控需求,需配备高清晰度并适合多种照明条件下的高性能摄像机对馆内情况进行高清监控。
据索尼应用业务市场部视频安防产品市场科产品经理秦杰介绍,博物馆对摄像机灵敏度的要求很高。由于博物馆内光线一般比较暗,对摄像机的低照度、高灵敏度性能相较其他应用场所更高。另外,一般情况下博物馆内不可以拍照,而且展品不可触摸,安装带有自动报警、双向语音、播放录音等智能功能的摄像机有助于管理监控。同时,由于博物馆这一相对特殊的监控环境,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色彩还原度、清晰度的前端监控产品。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和选型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宋耀文介绍,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构成应是:以中心控制室为中枢,以入侵报警系统为核心,以声音复核、图像复核、电视监控和通讯系统为基础组成部分,根据各个楼层展厅的需要可增加门禁、巡更、可视对讲、出入口控制等系统。通过集成,将每个系统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完善、综合防范能力强的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入侵报警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是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安全防范系统“三要素”(探测、延迟、反应)中最根本的技术保障。入侵报警系统应有单路报警的声、光和部位显示;多路同时报警时,能同时发出多路的声、光和部位显示,并有语音提示;系统有联动功能,一旦系统被触发报警,能自动将报警部位的声音信号、图像信号自动切换到终端进行报警复核,同时进行实时录音、录像取证。
根据建筑结构和环境、气候的不同,在确保外周界防护的有效性情况下,外周界防护可以考虑选用的前端设备有:室外微波报警探测器、主动红外探测器、室外被动红外探测器、微波感应电缆、振动电缆、泄漏电缆探测器、高压电子脉冲式周界报警探测器等。视频移动检测报警、出入控制系统等也可作为外周界防护使用。
监视区内设置的视频监控设施以遥控摄像机为主,在主要通道、观众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以及博物馆外围隐蔽的位置可设置固定摄像机,以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控。选择摄像机时应选用低照度和全天候配置。监视区内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实际使用需要设置声音探测装置,当周界报警发生时,实时联动摄像机、辅助照明灯和声音探测器进行音/视频复核。
内周界防护主要包括对建筑物墙体的各种进出风口、门、窗等的防护,它既是整个防护体系的内周界也是防护区的外周界。在对它们进行物理防护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强技术防范措施。根据内周界防护部位的不同,可以考虑选用的前端设备有: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微波入侵探测器、振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金属栅栏断线报警装置等。
防护区或禁区内门、窗、出入通道、通风口、天花板检查口等相对薄弱的部位要实行部位防护,组成防护区的外部防线。防护目标所在区域,应具有多种不同探测技术组成的交叉入侵探测系统。在进行空间防护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针对现场实际的结构布局和使用环境,充分考虑探测器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选择适用的防入侵探测设备。每种探测器的布设都应控制在其有效探测范围内,避免临界应用。同时,通过不同探测器保护范围的交叉覆盖,各种防范技术相互补充,保证防护区域内的所有警情都无一遗漏地被响应。
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对建筑物内(外)的主要通道、电梯及文物展厅、文物库房、文物暂存室等重要部位和场所等进行图像实时监视和有效记录、回放;记录、回放的图像的质量应满足追溯举证的管理要求,图像质量不低于四级;视频监测系统要与防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等其他安全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强大。摄像机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光照度指标,针对彩色和黑白摄像机,依据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中的有关条文,根据考察报告的现场光照参数进行配置,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