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2011年05月17日18:11
本报记者 徐恒
走进有机蔬菜大棚,你可以看到各种环境采集设备分布在大棚的不同位置,传感器记录着这里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棚外温度与风速等等所有细微的环境变化;无线通信设备通过GPRS通道将这些数据传递到后台计算机里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专家分析系统给出农事操作建议,并将建议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农民手机里;农民可以通过视频与专家“面对面”沟通……这不是幻想,这已成现实。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农村落地,开始造福于民。农村,已成为物联网技术肥沃的试验田。
电信运营商积极应用
3G时代电信运营商已不甘沦为单纯的“管道”,物联网成为转型利器。
3G时代以及未来的4G时代,电信运营商早已不甘沦为单纯的“管道”,信息服务已经不约而同地成为三大运营商的战略重点。而物联网技术成为有力的工具,信息服务涉及“数字农业大棚”、远程医疗、食品追溯等。
据悉,中国联通江苏分公司参与搭建的江苏省首个投入实际商用的农业类物联网项目——— 农作物传感(物联)网管控系统平台已经上线运营。通过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结合短信、二维码、视频监控等,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数据自动采集并全程监控,食品安全也可进行全程追溯。
另外,陕西联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合作推出了“数字农业大棚”应用,利用3G网络技术,为数字大棚项目提供3G“远程视频监控”、农技师“单兵实时视频”、大棚参数“短信通知”等多项技术支撑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联通参与了山东省远程健康监护数字平台的搭建,通过依托中国联通3G网络实现数据传输,患者可通过携带的终端监控仪器,传输采集个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并通过专用通信协议传送至各中央监控终端,实现远程治疗等。
多年来,中国移动开通温室大棚无线监控、自动化滴灌等多种农村信息应用,帮助实现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在新疆,中国移动积极推进“农业移动物联网”应用,目前已在部分地州推广应用了农业大棚标准化无线生产监控、农业无线自动化节水滴灌、淡水养殖无线水质监测、气象水利水文数据监测等项目。
在辽宁,中国移动同农业大棚管理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移动网络传输的温室大棚监控系统,目前已在葫芦岛等地成功应用。通过数据获取、远程监控、超限报警、历史数据查看等功能,该系统对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监测,并自动调控到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状态。
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消费者只需用手机对准无公害蔬菜包装盒上邮票大小的方形码轻轻拍照,手机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蔬菜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等各种信息。借助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开发完成的蔬菜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寿光蔬菜在全国率先进入“拍码”时代,实现从“餐桌”到“田间”的蔬菜生产、流通及消费的全过程监控。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食品安全、农村医疗、农业生产管理……物联网在农村大有可为。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保障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链条的安全,一直困扰着农民、涉农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可喜的是,物联网技术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护伞,而食品安全仅仅是物联网在农村市场的一个典型应用。物联网在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是一家涉农企业,从事食品物流和电子商务业务,公司总经理占锦川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潜力巨大。”
据介绍,当前,许多国家都在关注并积极推进传感技术在农产品供应安全可追溯中的应用。以智能农业领域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为例,从农产品生产供应的不同阶段,无论是生产、养殖阶段,还是加工、运输、零售阶段,都可以用传感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例如,在农产品储存运输、菌种发酵上对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使用,解决了温度、湿度测量的精度问题和远距离非接触式的在线测量和监控。
农业物联网将集成各种关键技术,包括RFID电子标签、无线传感和网络传输、视频监控技术等,实现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物-物、物-机对话,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电话、互联网视频等方式查看农产品的“身份证”和“履历表”——— 即从哪里来,谁生产的,什么时间生产的,中间处理环节是否完善等。
“由于食品安全追溯是一个典型的开环应用,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供应链上的企业。因此,对于农产品安全追溯的物联网,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在规划设计系统时,将通过集成应用RFID自动识别、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和视频监控技术,记录供应链各节点的关键信息——— 主要包括农场(生产基地)、屠宰/加工基地、物流配送中心、零售以及监控中心5个重要环节的农产品属性、加工情况、检验检测结果、环境情况等。”占锦川说。
记者点评
物联网下乡要注重适农
徐文从之前的概念导入到目前的实际试点应用,物联网在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重点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和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4类项目。这些基本上覆盖了目前物联网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数字蔬菜大棚”、“小麦苗情监测”、“水产养殖水质监测”、“食品溯源”、“远程医疗”已经有了试点或商业应用……物联网技术正描绘出更清晰更透明的新农村蓝图。
不过农村市场有其特殊性,物联网技术也需要注重适农,才能在农村规模化发展,要实现农村“用得起”、“用得好”。对于农村信息化而言,涉农企业一般都是中小型企业,赢利能力有限,农民的资金也并不宽裕,因此,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是要让农村“用得起”,这就需要开发低成本的设备,降低资费,提高性价比。
如果说“用得起”是前提,那么“用得好”则是关键。这就要求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能够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因地制宜地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国各地的农村在气温、土壤、日照、水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这就要求技术和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产品能够经得起环境的考验。另外,不同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厂商做到准确定位,产品和服务做到“对口”。例如,语音依然是部分地区农民最习惯的使用方式,可以加大投入,提高语音类产品的互动性;而短信比较简单,适于规模传播,可以作为服务的有力补充,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的农村地区,互联网应用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一些年轻的农民更青睐于网上获取信息,因此,对于他们而言,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更能满足其需求。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