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科技:电子设计自动化】王宇建议,将硅光芯片产业发展明确列为政府支持范围,并鼓励企业、资本、人才聚集硅光芯片产业链空白环节,推动相关细分领域产业化,包括设计自动化、晶圆制造量产等。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创造政策和资源条件,支持、促进相关项目落地见效,尽早打通产业链,实现产业良性运营和有序迭代。
【自动化科技: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信息处理自动化、柔性制造】为航空工业制造工艺和装备承研的主力军,航空工业制造院当前正在建设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试验工厂”。这个“试验工厂”主要针对需求量大的中小型零部件制造,将集成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技术、软件和工艺装备,建设一条柔性、高效和少人化的数字化示范生产线,“在相同的固定资产投入情况下,这条示范线的产出效率将至少提高一倍,成本降低20%~30%,生产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自动化科技:数据收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处理自动化】
DCS为极轨卫星载荷,其通过 DCS终端将地面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上传至卫星,对数据进行存储,并回传至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手段分发至用户使用。目前我国海洋二号B/C/D卫星均搭载了 DCS载荷,将高纬度地区、无人区和远海区域的有关气象、水文,海洋探测、环境监测、科学与管理等数据有效回传,应用效果显著。
蒋兴伟认为,该系统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自然资源、气象、水文、水利、海洋、航运、森林、地质、远洋捕捞、环境监测、地震预报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王宇:硅光芯片产业电子设计自动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 王宇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王宇建议,将硅光芯片产业发展明确列为政府支持范围,并鼓励企业、资本、人才聚集硅光芯片产业链,推动相关细分领域产业化。
硅光芯片是基于硅晶圆开发的光子集成芯片,在尺寸、速率、功耗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医疗检测、高阶计算、自动驾驶等领域。在严重依赖大带宽、高算力的领域,高速、低功耗的硅光芯片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
相关研究显示,硅光芯片未来潜在市场超数千亿美元,预计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40%。当前的硅光芯片产业与上世纪80年代微电子芯片产业发展阶段相同,正处于布局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的关键阶段。
我国在硅光器件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同时起步,研究水平相当。中兴、华为、海信等积极进行硅光芯片设计、模块封装和应用布局,形成了强劲的终端产品竞争力。但在硅光芯片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链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硅光芯片规模化制造环节已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瓶颈。企业所需硅光芯片均依赖海外代工厂,严重制约了我国硅光芯片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较早布局硅光芯片研究与开发。2020年12月,中科院微电子所发布了硅光成套技术PDK2.0和光子集成芯片系统级仿真验证工具PDA1.0。PDK2.0硅光平台以微电子所8英寸CMOS工艺线为支撑,开发成套的硅光工艺模块,建设了硅光设计仿真平台、光电测试平台和商业软件集成的硅光PDK。
据王宇介绍,在2020年底,由于前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有效缓解了重复建设微电子芯片产线的问题。但是,政策未将硅光芯片产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微电子芯片产线加以区别,把几乎所有半导体芯片纳入其中,限制了新兴硅光芯片产业项目的立项,不利于硅光芯片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王宇建议,将硅光芯片产业发展明确列为政府支持范围,并鼓励企业、资本、人才聚集硅光芯片产业链空白环节,推动相关细分领域产业化,包括设计自动化、晶圆制造量产等。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创造政策和资源条件,支持、促进相关项目落地见效,尽早打通产业链,实现产业良性运营和有序迭代。
王宇还建议,出台支持硅光芯片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措施,鼓励相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技术的自主供应能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出台政策,支持通过硅光芯片量产线验证国产装备和耗材,加快国产装备和耗材的技术迭代与产业应用。
航空工业制造院院长李志强:用高质量的提案为行业的发展助力
作为来自航空领域基础研究单位的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制造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志强对于每年政协提案的准备和提出,都有着同搞科研一样的认真和专注。
每年的全国两会结束不久,李志强即开始投入到下一年度两会提案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中,用他的话说,就是“作为政协委员,必须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参政议政,履职担当,用高质量的提案为行业的发展助力”。
基于长时间的准备和调研,近年来,李志强每年的提案议题都聚焦于科技创新、航空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包括推动科研单位“放管服”、为科技创新创造更为宽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这些提案或建议,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复,有的已经由对口单位和部门办理。
政府部门在办理提案方面的高效和务实,也让李志强更加珍惜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权利,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和建议。
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大环境
2021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李志强开始着手准备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结合航空工业制造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访调研和对政策的系统分析,李志强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几个方面。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主要资产,有形资产相对有限。但是在市场上,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抵押时,更愿意接受有形资产作为抵押物以降低风险,这就导致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融资能力严重不足。”
也正是看到了科技型企业的这个“难处”,李志强将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题作为提案带上今年政协会议。在这份提案中,李志强建议政府部门在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风险补偿等措施完善风险管控、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此外,关于数据产权如何确权、监管、交易,以便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是李志强今年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议题。
“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数据产权相关法律依据、法律程序不完备,这些数据到底归属于谁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而数据确权问题又直接影响到了数据的交易流通。”
在李志强看来,处理好数据产权的一系列问题,既关系到产权的归属,更关系到如何对数据资源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再利用。“这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非常迫切。”
长期投身于科研一线,李志强知道从事基础科研的企业最关注什么、最需要什么。“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的提案是关于完善与落实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措施方面的,建议将科技成果的定价权下放到成果持有单位,让成果持有单位也就是转化主体成为评估主体。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的提案是关于完善研发费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方面的,建议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去引导企业主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让企业保持创新的热情。”
不难看出,这些提案都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都是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有更强的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要更重“行动”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集团公司谭瑞松董事长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了‘关于打造数智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提案,我是附议人之一。这个提案在两会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李志强表示,航空工业在数字化、智能制造方面一直都起着引领作用,所以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的当下,实实在在去做一些事情,找到适合于行业发展和向其他领域推广的解决方案更为重要。
“据有关研究,即使是在国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功率都不高。据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一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率高达80%。其他一些研究更揭示,在航空航天和国防(A&D)领域,数字化转型项目实施成功的比率更低,甚至不足10%。”
数字化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底有多难?李志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数字化转型就如同为一架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更换发动机,企业发展的引擎、路径和方向,转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涉及复杂的价值创造模式和资源配置调整,其高复杂性带来了高风险。”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革命性的变化,涉及方方面面。
“第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数字化转型不单是信息技术应用,而是企业价值创造和服务客户模式的根本变化。企业中特别是管理人员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有不破不立的决心。要切实掌握转型本领,在行动上践行。
第二是要解决技术和服务供给的问题。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具备开发数字化转型技术的能力,所以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要进行统筹和协调,加强布局,打造一批有能力有信誉数字化转型技术供应商。
第三是企业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数字化转型要采用智能化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其中很多技术都需要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开发,所以其前期肯定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在所有环节同时实现突破和转变,可以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率先突破,以点带面。”针对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李志强一直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批量大、人员集中、工作环境对人员健康影响大、工艺复杂的环节,可以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比如中小型零部件加工、铆装、复合材料部件制造等。”
作为航空工业制造工艺和装备承研的主力军,航空工业制造院当前正在建设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试验工厂”。这个“试验工厂”主要针对需求量大的中小型零部件制造,将集成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技术、软件和工艺装备,建设一条柔性、高效和少人化的数字化示范生产线,“在相同的固定资产投入情况下,这条示范线的产出效率将至少提高一倍,成本降低20%~30%,生产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这是李志强对“试验工厂”综合效益给出的一个保守预期,但已经让人看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行业内外企业从中受益。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蒋兴伟:推进遥感卫星搭载卫星数据收集系统建设
“通过在海洋、气象等遥感卫星搭载卫星数据收集系统 DCS(Data Collecting System),构建全球低速率数据传输网络,可以提供自主可控、低成本、全天时、全天候的多个领域业务监测和科学研究数据收集能力。”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蒋兴伟带来了推进国家 DCS系统建设的提案。
DCS为极轨卫星载荷,其通过 DCS终端将地面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上传至卫星,对数据进行存储,并回传至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手段分发至用户使用。目前我国海洋二号B/C/D卫星均搭载了 DCS载荷,将高纬度地区、无人区和远海区域的有关气象、水文,海洋探测、环境监测、科学与管理等数据有效回传,应用效果显著。
蒋兴伟认为,该系统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自然资源、气象、水文、水利、海洋、航运、森林、地质、远洋捕捞、环境监测、地震预报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对此,蒋兴伟建议,应从国家层面统筹DCS系统组网建设工作。一是尽快由国家统筹协调支持 DCS系统研制、搭载及其应用。充分利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海洋、气象、陆地等遥感系列卫星的卫星平台空余资源进行载荷搭载发射,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实现星上 DCS系统组网运行,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低速率数据传输网络。同时,充分发挥 DCS系统效能,在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环保、交通等相关行业部门开展应用服务。二是将 DCS系统纳入“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有关计划项目。DCS系统及其应用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同时属于新基建的范围。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将该系统纳入“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有关计划,统筹规划 DCS系统发展。三是统筹规划国家 DCS系统标准体系。科学统筹规划国家DCS系统,建立统一的 DCS低速通信接口标准,推荐国内海洋浮标用户、自动化气象海洋站等使用 DCS系统标准接口进行低速率通信传输,形成国家 DCS系统标准体系,同时与国际接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服务。
蒋兴伟认为,DCS系统可以对全球范围内已采集到的具有重要安全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数据进行有效回传。目前,我国通过科学、经济等各方面的国际合作,已参与到众多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采集活动,面临大量数据需要传输的问题。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及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有众多地面数据接收站点相比,我国海外数据接收及传输水平较为落后,“采集到、传不回”的现象突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利用太空资源大力发展卫星数据收集系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DCS系统属于全球低速率数据传输网络,属于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内容,“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卫星通信网络相互补充。使用 DCS系统进行上述行业的业务监测和科学研究数据传输,减少对国家高速卫星通信网络的使用和依赖,是对卫星互联网整体优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建设 DCS系统,利用太空资源助力“一带一路”发展。DCS系统具有全球化的性质,特别是在海洋气象领域广泛应用于浮标数据收集、自动化气象海洋观测站数据收集等,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全球治理的共识。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