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世博园,近距离“打量”了这套系统。工程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4月10日,该系统将开始试运行,目前,建设者正在对各种设备进行调试,并在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文化中心这四个永久性场馆内建垃圾投放口。 “我们把中国馆的垃圾投放口建在该馆的一根立柱里。你从外面看是一根红色的柱子,里面可是暗藏‘玄机’。 ”
志愿者将提醒游客分类投放
据介绍,所谓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是利用环保型抽风机制造气流,通过埋设在地下的真空管道网络,将各个垃圾投放口投入的垃圾输送至垃圾收集站,实施气、固分离,再经过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一系列处理,最后被悄悄地送出园区,运至垃圾处理厂。这是一种高效、卫生的垃圾收集方式,由上海城投环境实业公司负责建设的世博园区垃圾气力输送工程,将是国内首次应用于大型场馆和市政道路垃圾收运的自动化系统。
在“一轴四馆”区域,记者看到道路两旁有不少智能化垃圾投放口。它们一身绿装,两个一组,分别向两侧弯曲,仿佛一棵棵嫩芽。每个垃圾投入口都将有红、绿两个按钮,如果投入的是可回收垃圾就按绿色按钮,如果投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就按红色按钮。世博会开幕后,这里会出现一批志愿者,提醒游客将要投放的垃圾进行分类,并提醒他们不要投放餐饮垃圾,从而让整个垃圾处理系统更有效地运行。
据介绍,在园区的市政道路上,这样的垃圾投放口目前共有53个。当垃圾被投进这些“嫩芽”中后,会开始怎样的“旅程”呢?原来,这些投放口有自动控制设备,当储存的垃圾达到一定量后,将进入与投放口连通的地下管道网络。此时,距离投放口近千米外的抽风机开始“大口大口”地抽气,用强大的吸力将垃圾吸往 “垃圾收集站”,其平均运送速度可达60米/秒。
打破长距离输送“世界纪录”
在工程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设在“一轴四馆”区域的“垃圾收集站”。
收集站里的垃圾分离器是个 “大块头”,它“身体”的大部分处在地下。管道里的垃圾被吸入分离器后,分离器会把垃圾和运送它们的气体分开。气体经过过滤器和气体净化装置净化后,排到户外。垃圾则通过打开的阀门,掉入“压实系统”。这套系统有“力大无比”的推头,能把各种垃圾压得像压缩饼干一般。随后,这些“压缩垃圾”会被机械装置装入垃圾箱。最终,升降机把一只只垃圾箱安放到环卫车上,运出园区。
据上海城投环境实业公司介绍,整个流程由电脑程序自动控制,始终处于全封闭的状态,无需任何人工操作。在世博园区,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的总覆盖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管道全长近6公里,每天能够收集生活垃圾60吨。而据预计,世博会期间,普通日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为20—40吨,高峰日为每天40—60吨,因此这套系统完全能“消化”世博期间游客的生活垃圾。
相对于市政道路,场馆里的垃圾输送难度更大,这是因为,那里的垃圾投放口距地下运送管道更远。其中,最远的一个投放口距收集站有1700多米的距离,打破了垃圾气力输送的“世界纪录”。
工程监理周芝梅告诉记者,中国馆的每个层面都设有垃圾投放口,而在中国馆那四根大立柱中的一根中,他们建造了一个大型投放口。世博期间,环卫工人每天会打开立柱的大门,投放生活垃圾。由于中国馆距垃圾收集站很远,所以工程队在投放口建了补气阀和螺旋输送器,它们能补充气体,为进入管道的垃圾“送上一程”。
气力输送将在大城市里普及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套先进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在世博会后将被逐渐应用到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参与建设的普泽瑞华公司技术总监虞光明表示,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在国外已有了应用。在挪威、日本、新加坡等国,它的普及率已高达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芬兰的港口城市,甚至全部采用气力输送。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