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2012年2月13日 关键词:DCS、PLC、两化融合

  随着全球化发展,国产的低价优势也正在受到新的挑战。PLC行业已经不存在劳动密集型、低成本的优势,要想打入市场,就必须做到技术密集和规模化生产。中国PLC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国产PLC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其实,PLC产业难题在于如何解决规模化生产和市场现状的问题。当前PLC产业需要集中力量做好出路、研发、制造与应用四个方面,形成产业链,以突破当前的现状。

两化融合遭遇PLC短板

  两化融合旨在将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多方融合,包括推广应用CAD/CAM/CAE/CAPP以及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数控(CNC)、可编程序控制(PLC)、分布式控制(DCS)、现场总线控(FCS)、先进控制(APC)、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多品种、变批量的要求,满足工业企业日益强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两化融合没有止境,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明显,更需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利用效率。推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研究表明,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紧迫,工厂自动化(FA)程度较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但绝大部分小型企业尚未应用自动化系统和产品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如机械行业80%以上的设备仍采用传统的继电器和接触器进行控制。

  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是机电一体化、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工作。制造业的控制主要以逻辑控制为主,大量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改造也为其应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作为工业控制最为重要的设备的PLC最为尴尬,几乎是外国品牌的天下。据预测,仅PLC,国内就有70亿元的市场,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0亿元。然而这么大的市场,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国产PLC比重却只有不到5%。

工业自动化严重“偏科”

  国内PLC市场被国外各大公司分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PLC产业的特殊性。众所周知,工业自动化有两个主要领域:以过程(流体运动)控制技术支撑的流程自动化(PA)和以运动控制技术支撑的工厂自动化(FA或离散型生产自动化)。

  过去人们一直重视流程工业自动化(PA)而导致工厂自动化(FA)发展严重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连续流程自动化(DCS)发展比较快,以能源和重化工为主,主要在应用方面,并且多年来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所以行业内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短。

  生产自动化是工厂自动化的核心问题,工厂自动化的建设,PLC是其重要的一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始,西方国家就依靠技术进步开始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使工业得到飞速发展。世界上第一台可逻辑控制器问世以来,由于它功能强,适应面广,因而很快就被采用到各个工业生产领域。西方国家很快便掌握了PLC的核心技术,并使其快速产业化。1973年我国开始研制PLC,虽然也用于机械、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电力、航空、造船等行业,但在核心技术、产业化方面已然显得落后。

  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为节约外汇仅对单台自动化技术感兴趣,指导思想是能用人工的尽量用人工。由于当时对工厂自动化的意义认识不完整,重点考虑效率,把自动生产线加工精度和质量放在第位,以致错过了赶上工厂自动化国际潮流的历史机遇。

  当前PLC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了除大型化工、电力企业之外的几乎所有工业行业。本国PLC企业处于绝对劣势,跨国公司的产品享受零部件进口免税等政策优惠,本国厂商在家门口面对强势国际竞争,毫无招架力。

  随着全球化发展,国产的低价优势也正在受到新的挑战。PLC行业已经不存在劳动密集型、低成本的优势,要想打入市场,就必须做到技术密集和规模化生产 。

国内PLC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PLC量大面广,但因有可买性、小企业多、行业组织难等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专家议,“十二五”就“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进行科研与产业化立项,支持PLC共性平台研发与重点应用领域的结合、推广。

  中国PLC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国产PLC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其实,PLC产业难题在于如何解决规模化生产和市场现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PLC产业需要集中力量做好出路、研发、制造与应用四个面,形成产业链,以突破当前的现状。国产PLC产业化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熟,在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等方面,我国企业已经完全具备规模化生产PLC的条件。   首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PLC技术并不存在瓶颈。当前PLC技术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在硬件设计和软件平台上大量采用通用技术和标准化技术,使得PLC的设计和开发不再存在技术壁垒。这为后来者提供了开放的技术平台,降低了进入门槛。如和利时、信捷、永宏等一批国产品牌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凭借对国内厂商的了解和对市场的把握,国产品牌在近几年内获得了一定的成长。   其次,细分行业应用,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在发展小型产品方面,必须在集成性、功能性、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设计出满足用户不同要求的产品小型产品仍将是市场主流,小型是最有可能首先实现国产化的。小型国产化是大势所趋,产、学、研结合,国内企业可以利用本地优势根据用户的特殊需求,快速地为用户研发出客制化产品。   再次,加强服务领域。国内PLC厂商的服务由公司相关人员去实施,PLC生产厂商可以直接面向最终户。由于公司技术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能够迅速解决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能显著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内PLC厂商可以在PLC的售前、售中和售后中为用户提供免费增值服务。   最后,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国内PLC厂商进行大联盟,以其中两三家企业为主导,为所有的PLC厂商生产优质的硬件、模块和产品,其余PLC厂家在联盟的指导下全力去开拓市场,做好服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破国外PLC品牌占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