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1、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庞骁刚:电力计量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赋能
2、国家管网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姜昌亮:夯实计量发展基石 推进油气管道“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
3、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波:抓住产业计量机遇 服务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电网庞骁刚:电力计量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赋能
《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15年我国计量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谋划和部署,为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指明了方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作为全球供电范围最大和供电人口最多的公用事业企业,计量已成为电网运营管理的基础,更是电力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电力计量为国家电网计量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供电服务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计量技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国家电网将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目标及重点任务,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探索电力计量工作新思路、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电力计量基础研究、深化电力计量应用支撑、强化电力计量全过程监督管理,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赋能,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赋智。
一、计量管理现代化,实现公平公正精准计量
电能表是国家电网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资产,同时也是《计量法》规定需要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如何保障电能表管理的规范,考验着国家电网的管理水平。国家电网大胆改革创新,设立国网、省两级计量中心,确保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靶向聚焦计量管理薄弱环节,推动实现计量管理现代化,助力公平公正精准计量。一是计量器具标准化。2009年,国家电网颁布智能电能表系列企业标准,对电能表的外观型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进行了创新设计和规范统一,获得了2014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为国家电网计量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有力推动了我国电能表产业快速升级革新。二是计量检定自动化。为提高电能表检定效率,保障计量公平公正,国家电网自主创新,攻克了自动化检定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世界首条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截至2021年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建设投运293条自动化检定流水线,每年可检定6600余万只电能表,实现了电能表检定模式“由分散到集中”、检定方式“由人工到自动”、检定数据由“线下到线上”的革命性跨越,做到了每一只电能表质量精准可控。三是运行监测实时化。2019年,为进一步掌控每只电能表的运行状态,国家电网在市场监管总局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展了电能表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价试点,实时评价每只电能表的运行误差,精准定位异常表计,变“固定周期检定”为“实时失准更换”,实现了误差超差表计的快速发现和更换,避免了电能表长期带病运行,更好地保障了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四是资产管理线上化。国家电网在所辖27个省公司统一布署上线计量生产调度平台,实现了电能表采购到货、设备验收、检定检测、设备运行、资产报废等环节的全寿命周期闭环管理,精准跟踪每只电能表的生命轨迹,大大提高了国家电网计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精益化、智能化水平。
在《规划》的指引下,国家电网将进一步强化电力计量全过程监督,提升企业精益管控能力。依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深入开展计量器具在线监测、缺陷预警、故障定位、寿命预测等分析评价工作,促进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电力计量器具智能化、数据集约化,打造新型智慧电力计量体系。依托国网、省两级计量中心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智慧电力计量测试实验室,建立电力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
二、计量器具智能化,保障国家政策有效实施
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人民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电网作为“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为更好地支撑国家电费电价政策,给人民提供更优质的供电服务和用电体验,国家电网先行先试,全面加强电力计量软硬件基础建设,积极支撑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有效实施。
一是完成电能表智能化升级。国家电网历时十余年完成三代智能电能表的研发及应用,实现了电能双向计量、分时计量、多费率计量、需量计量等功能,电能计量数据可远程读取,费率时段指令可远程下发,为供电服务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二是有效支撑电价改革政策落地。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国家电网闻令而动,计量专业高效支撑,迅速完成全部4800万代理购电用户电能表费率参数调整工作,保障国家电价改革政策平稳有效实施。三是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国网电网已实现智能电能表“全覆盖、全采集”,通过网上国网、微信、支付宝等线上化渠道,用户可足不出户无卡购电,电费分钟级下发,让购电更便捷。针对电力服务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化的特征,创新线上计量申校服务,快速响应用户诉求,开创分钟级采集技术,提供可视化、多维度用能服务,为420余万高压客户推送能效账单,让用电更透明。利用采集系统,打造集运行信息实时监测、用电异常及时预警、设备状态动态感知于一体的计量监测保障体系,电能表可在停电的同时自动上报停电信息,国家电网抢修部门能够在3分钟内精确定位停电范围,故障处理时间平均缩短2小时,让供电更可靠。
在《规划》的指引下,国家电网将进一步深化电力计量应用,打造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依托电力行业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服务平台,研制新一代智能物联电能表,提高电能表计量精度、传输速率和存储容量,支持边缘计算、硬件拓展和远程升级,支撑源网荷储全景感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市场化改革等业务需求。重点开展电力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全面建成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打造企业级电力测量监控系统,加强电力计量大数据统计、分析,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建立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为政府、社会和公司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围绕国家“双碳”目标,重点开展电力领域碳计量和碳核算方法研究,开展复用采集通道进行碳排放监测技术研究,建设碳计量、碳核算示范工程,为电力行业碳排放精准测量提供支撑,助力电力行业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三、计量技术标准创新,引领国际化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赖之以盛,企业赖之以强。多年来,国家电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电力计量科技高峰,在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一是破解特高压计量技术难题。面对特高压计量方面的空白,国家电网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1000千伏交流和1100千伏直流计量标准装置,为特高压输电技术提供重要测量手段,支撑特高压工程达到“技术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在高准确度计量标准的护航下,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20多项特高压输电工程,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2019年10月,国家电网在海外首次独立中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巴西美丽山二期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又一张“新名片”。二是主导电力计量国际标准。2020年,国家电网主导发起的IEC标准《电能表自动化试验系统(AMTS)》成功立项,这是IEC/TC13(电能测量和控制技术委员会)首次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大大提升了我国电能计量技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国家电网企业标准为基础,主导完成IEEE《适用于智能电网应用的中频(低于12MHz)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标准》发布实施;主导发起《运行电能表状态抽样评估规则》IEEE标准立项。三是推动电力计量技术走出国门。依托计量技术创新,国家电网积极拓展国际化业务,助力电力计量自主技术、民族产业、中国品牌“走出去”。自主研制的双极高电压比例标准装置已出口土耳其国家计量院,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电力计量标准装置出口“零”的突破。成功完成沙特500万只智能电能表项目建设,实现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首次成套进入海外市场。
在《规划》的指引下,国家电网将进一步加强电力计量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向清洁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点开展新能源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攻关新能源计量采集及控制技术难题,提升电网分布式新能源高比例接入能力。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基于量子技术的新型量值溯源理论与仿真技术研究,构建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的电力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发挥计量基础保障和支撑引领作用。重点研究精准远程时间频率溯源技术、智能设备远程校准平台、高压大电流设备远程校准技术,建立谐波、暂态电压、暂态电流等国家计量标准,持续提升特高压计量支撑能力。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规则和规范制修订,持续推进IEC、IEEE国际标准申请和制定工作,推动电力计量技术、产品和管理体系的输出。
《规划》引领未来,国家电网将把握战略机遇,加快建立精准稳定、高速互联、广泛感知的数字化智能计量体系,进一步发挥计量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规划》落实过程中贡献国网力量,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庞骁刚
国家管网姜昌亮:夯实计量发展基石 推进油气管道“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
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国家将初步建立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展目标;展望2035年,建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计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主要从事油气干线管网及储气调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负责干线管网互联互通和与社会管网联通,以及全国油气管网的运行调度,定期向社会公开剩余管输和储存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向用户公平开放。计量是重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升级的重要一环,是支撑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降耗、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企业计量工作,企业计量意识不断增强,计量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计量在服务企业发展和实现油气管网公平开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国家管网集团运营油气管网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年底,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长度达到4.93万公里,一次管输能力2600亿立方米/年;原油管网运营里程约1.7万公里,一次管输能力5.9亿吨/年;成品油管网运营里程2.7万公里,一次管输能力1.9亿吨/年。国家管网集团现有贸易交接上、下载点共计900余个,配置各类交接计量用流量计3000余台。依托长输天然气管道建成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检定分站5个、在建检定分站1个。已建有高压天然气大流量原级标准装置2套、次级标准装置4套、工作级标准装置7套,形成了“mt原级标准+喷嘴次级+标准表法工作级标准”和“HPPP原级标准+标准表法工作级标准装置”两种溯源链条,具备天然气实流检定能力3000台次/年,占全国天然气实流检定能力的60%左右。
二、聚焦计量测试新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企业计量能力
国家管网集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以及打造“平安、绿色、发展、友谊”管道的指示精神,积极履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企业宗旨,按照“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的战略目标,努力将国家管网集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为此,国家管网集团紧紧围绕《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国家管网集团计量业务发展目标是:按照“精准、绿色、智能、透明”的发展思路,推进计量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高效现代,推进计量技术创新进步,推进量值溯源体系完善升级,强化计量对主营业务的支撑服务保障属性。到“十四五”末期,建成计量管理能力央企前列、标准领域话语提升、油气量值国内统一、天然气体积计量技术保持领先、天然气发热量溯源体系完善先进、原油成品油流量溯源链条重构升级的管输油气计量体系,为将国家管网集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托运商提供保障。
(一)稳步推进能量计量,完成国家管网能量计量技术储备和实施准备
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以来,为贯彻落实能量计量的相关要求,国家管网集团专项明确了实现能量计量的最终目标,即:在对上下游用户实现能量计量交接与结算的条件下,国家管网集团内部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用户日指定量、管存量计算、管网输损控制等仍采用体积计量方式,最终形成体积计量和能量计量两套体系、两种使用场景并存的目标。围绕此目标,国家管网集团组织开展了能量计量技术攻关和现场改造实施工作,在天然气组分的准确测量和赋值方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完成了对在线色谱分析仪站场天然气组分自动转发功能的开发和调试,组分赋值的测量准确性和科学合理性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国家管网集团天然气管网能量计量改造基本完成,已经具备与中国石油等三大油企及下游用户共同实施能量计量计价体系试点的条件,为国家实现能量计量计价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加快计量设备国产化研制与应用,提高国家管网计量自主能力
在天然气管道上应用国产化超声流量计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助力计量检测设备国产化,自2021年开始,国家管网集团组织开展了成品油管道质量流量计国产化研制及性能提升、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国产化研制及应用、气质分析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与应用,以及国产超声流量计计量性能提升研究等科研项目。以自主力量为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力争用2—4年时间与国内高校、厂家联合研发出国产质量流量计、刮板流量计、在线色谱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分析仪、水烃露点分析仪、激光法水露点分析仪、天然气热值仪和硫含量测定仪等测试分析仪器仪表,逐步打破计量仪表常年被国外产品垄断的情况。针对目前已在天然气管道上使用的国产超声流量计,通过对超声流量计流体状态分析及补偿、数据处理算法等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升国产超声流量计性能,以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及智能化水平目标,为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开展计量远程诊断系统建设,助力国家管网智慧管网运营
自2021年始,国家管网集团组织各所属企业开展计量远程诊断系统的建设及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计量系统管控水平,以提前或及时有效发现计量系统异常情况,降低计量异议发生率或减少异议输气量,并同步匹配智慧管网建设战略目标。在西气东输公司天然气管网运营中引入计量远程诊断系统技术平台,拓展了设备运行性能趋势分析、超声计量系统的预测性诊断、智能报警分析、自动核查诊断和报告生成、云平台短信息报警、计量专家知识库等功能,提升各品牌计量设备的兼容性和诊断结果管理的标准化,不断完善计量远程诊断系统,逐步建立计量远程诊断系统两级巡查机制,实现在线实时报警。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远程诊断系统发现问题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和使用效率。组织北方管道公司借助中俄东线建设,完成了计量远程诊断系统搭建,并完成东北输油管网、兰郑长成品油管网远程诊断改造,实现了油气计量系统的远程诊断功能,为智慧管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量值溯源体系建设,夯实国家管网计量发展基础
依据《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有关规定,油气贸易交接计量器具在使用中应接受强制检定或校准方式,以保证量值准确。为此,国家管网集团在“十四五”计量发展规划中安排,组织编制国家管网油气计量量值传递及溯源体系建设方案,在摸清国家管网集团各所属企业油气交接计量器具现行溯源方式的基础上,分介质进行需求分析,研究不同介质量值溯源体系建设方案,对国家管网集团现有的国家石油大流量计量站南京分站、武汉分站、广州分站、北京分站及乌鲁木齐分站等5座天然气检定站,在机构人员配置和技术、检定发展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安排,从而为国家管网集团未来发展决策提供支持,为国家油气管输行业计量发展提供基础技术保障。
(五)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国家管网计量科技创新梯队
国家管网集团结合油气管网公平开放及计量管理现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制定了国家管网集团计量管理规定。加强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宣贯和学习,持续对计量新技术进行攻关。在计量人员管理方面,持续开展计量专业培训班,严格落实计量人员取证上岗制度,加大对计量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计量操作人员的技能,横向、纵向多层次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多渠道加大基层骨干的储备和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目前,国家管网集团形成了近300人的现场计量交接专业人才队伍及近200人的计量检定人才队伍,计量科技创新梯队不断健全。
总之,国家管网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大力实施市场化、平台化、科技数字化和管理创新“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全国一张网”,着力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国家管网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姜昌亮
中国钢研李波:抓住产业计量机遇 服务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方向,为“十四五”钢铁工业计量测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2021年,全球粗钢产量19.505亿吨,我国粗钢产量10.328亿吨,占比53%,产量连续26年位列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军工建设需求。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作为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创新基地以及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权威机构,深知一个产业的计量测试水平决定了其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其精,无止境;其准,无极限。科学的计量测试技术是现代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回顾冶金计量辉煌历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冶金计量工作处于“离散自由开展计量”时期,产品和原料成分检验多为瓶瓶罐罐,能源计量几乎是空白,计量管理处于无专业机构、无专业队伍、无专用场地的“三无”状态,计量器具的使用全凭基层管理人员按自我意志“自由开展”,“眼表心秤”现象十分普遍。
逐步认识到“钢铁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的重要性,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冶金工业部计量研究所正式成立,1979年11月,冶金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冶金计量工作会议,建规立制的同时出版《冶金计量简报》《冶金量传技术通讯》和《冶金计量》等刊物,冶金计量从此迈入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全新发展阶段。1984年,原国家计量局发布推行《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办法》,随后《计量法》颁布实施。冶金工业部于1984年组建计量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冶金行业计量管理,开展计量定级、升级和实施《计量法》等工作,计量研究所成为冶金工业部的计量技术机构。1985年,通过首批国家一级计量合格单位的冶金企业共16家,占到全国当年一级计量合格企业总数的20.5%,受到国家计量局表彰。1989年,冶金行业11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国家一级计量合格单位达74家,占比67%,跻身全国工业计量先进行列,“数出一门,量出一家”,有效避免了因计量器具失准造成的安全、质量事故,基本扭转了企业管理中假账真算的状况,初步改变了“煤糊涂”“油糊涂”“电糊涂”的三糊涂现象,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冶金企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十世纪末,冶金行业最先提出“器具为基础,数据为中心,体系为保证”的计量方针,有效促进了企业计量工作由“计量器具管理”向“计量数据管理”转变,工作重心从计量器具运行管理转向计控一体化与服务主体。1996年,《钢铁企业计量结算数据管理工作规范》颁布实施,把冶金计量数据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92年,ISO 10012国际标准在冶金行业开始推行,加快了我国冶金计量工作与国际同业接轨的步伐。同时,一批大型冶金企业把ISO 17025实验室认可标准作为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率先通过了认证,加速实现了冶金计量“从狭义到广义”“从静态到动态”“从离线到在线”的全过程管理,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着眼钢铁工业机遇挑战
自1998年起,随着科学工程技术的创新积累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钢铁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我国钢产量突破2亿吨,2008年超过5亿吨,2015年首破8亿吨,2020年首破10亿吨大关。2006年,我国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根本性逆转,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2014年,中国钢材累计出口量超过累计进口量,彻底结束了我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优化提升。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钢产量约135亿吨,有力支撑着了国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的高质高速发展。但是,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仍然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大、产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大幅提升供给质量等一系列关键性任务,为钢铁工业计量测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钢铁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由于历史原因,计量主动性差,习惯于被动的计量管理,不能很好地利用计量自由实现最优成本下的有效计量,业内习惯用语“送检”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计量工作仅仅是保证监视装置的量值传递,停留在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和常规管理上,忽视了计量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量值溯源/传递只是一种手段。虽然通过了各类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但是由于未能有效融入工业生产过程,切断了计量技术与产品质量的直接联系,导致所建立的“计量体系”缺少产业基础,无法有效运行。三是对计量测试的认识不足,造成先进、精准、科学的测量需求与计量测试供给不充分、不全面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愈发严重。部分多参数、智能化、综合性测试装置和在线检测仪器的量值溯源/传递由于缺乏可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手段,造成大量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量值无法在工业现场进行有效的计量测试,导致钢铁产品缺少相应的计量保证,引发“产品质量不稳定”“不敢用”“用不上”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被列为国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的“卡脖子”材料。
三、展望产业计量未来发展
计量测试是保障钢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和高端供给的技术基础,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出厂检验、加工配送、服役应用和循环回收等全寿命周期;是钢铁工业数智转型的基石和绿色低碳的标尺;是促进智能制造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手段。2022年1月,中国钢研牵头筹建的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式获批,未来将聚焦“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不断健全创新体系,把计量测试融入钢铁产业全过程,加强符合流程性钢铁工业特点的量值传递和关键参数测试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补齐计量测试短板,夯实产业基础,引领先进钢铁材料计量测试方向,建成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体系,更有效地保证先进钢铁材料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可信。同时,走服务主体之路,为产业培养计量测试高端技术人才,提供高水平、系统性计量测试服务,支撑先进钢铁材料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助力高端装备、重大工程用关键钢铁材料自主可控,加速推动前沿技术突破,促进钢铁行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的华丽篇章。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波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