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教授为华科大EMBA2024级新生讲授《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
【ZiDongHua 之经济与管理收录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移动机器人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教授为华科大EMBA2024级新生讲授《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
导读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助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创新的浪潮。当前,具身智能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它赋予了物理实体以智能,实现了从“计算智能”向“行为智能”的重大跨越。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以智能移动机器人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蓬勃兴起,这一趋势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9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做客华科大EMBA喻见大讲堂,为EMBA2024级新生讲授《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讲座由管理学院院长杨治教授主持。
陈学东院士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实践,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智能移动机器人关键技术方面的最新突破,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陈学东院士主题演讲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背景
陈学东院士介绍到,智能移动机器人是自主无人系统的一种典型运动平台,具备环境机动、自主运动与智能感知力。机动性、自主性、智能性等特征使智能移动无人系统在陆地、空中和海洋等广阔空间内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无人驾驶车辆、无人配送服务以及智能海域探索等多个前沿领域。他表示,智能移动机器人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还能在极端环境下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活动现场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陈学东院士详细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他指出,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强健的“本体”设计、敏捷的“小脑”控制以及智慧的“大脑”决策三个方面。
| 陈学东院士主题演讲
在“本体”设计方面,研究团队通过对复杂环境的系统动力学建模,设计出一系列高机动、高性能的机械结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针对复杂山地非结构环境,团队提出了行星轮机构/履带机构在多物理特征地形下的行驶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轮履机器人的优化设计。此外,研究团队还在复杂地形多足机构、高通用性人形机器人四肢设计、高功率密度驱动单元、水中矢量推进机构以及水陆跨域无人平台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力支撑。
在“小脑”控制方面,陈学东院士介绍了团队通过优化动态运动规划算法,显著提高了机器人在非结构环境下的自主作业能力。特别是多足机器人步态柔顺切换运动控制框架的提出,实现了机器人步态的柔顺切换和运动轨道的稳定转换。同时,针对电机驱动能力约束的问题,团队提出了包含驱动能力约束的分层在线轨迹规划框架,实现了关节驱动力的最大化利用和运动性能的显著提升。
| 活动现场
在“大脑”决策层面,团队则专注于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精准三维感知和鲁棒视觉定位技术的研发,提高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全域感知能力和精准定位。陈学东院士指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无人系统通过集成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与环境的实时互动,提升对复杂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同时融合智能自主决策技术与运动操作及路径规划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与行动。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实践
陈学东院士介绍了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实践。智能移动机器人在智能工厂、智能巡检和自动泊车等领域的成功应用,显著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提升了巡检工作安全性、推动了智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在特种智能移动无人系统方面,电驱重载足式机器人和水陆跨域移动无人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机器人在水底-水中-水面-滩涂-山地等复杂环境中进行全方位机动,有力保障了水下目标探测和跨介质机动作业的顺利进行。
| 活动现场
陈学东院士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智能移动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为了推动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的长远发展,未来应持续深化研发深度,不断提高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中外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差异”、“人工智能在细分领域的应用”、“人形机器人电池定制化研发”、“智能辅助驾驶安全性”等问题,与陈学东院士展开深入交流。
| 互动交流
杨治代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向陈学东表示感谢,并颁发华科大EMBA演讲证书。
| 颁发演讲证书
杨治对本次喻见大讲堂进行了总结,他表示,陈学东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谈到,华科大EMBA秉持“强国战略,科技先行,科商融合,产业报国”的理念,希望同学们在EMBA的学习之旅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在华科大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加强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 杨治院长总结
至此,本期喻见大讲堂圆满结束!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