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报名 | CAIIAC——智能制造与新型工业化专题论坛重磅来袭!
火热报名 | CAIIAC——智能制造与新型工业化专题论坛重磅来袭!
导读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要求,调动广大智能科技领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通用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4年4月12日—14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将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创新驱动•数智强国’—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
01
活动背景
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生成式AI、大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重点领域。如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问题,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新质生产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尤其重要。
激励创新,智能担当。2024年是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30周年,也是学会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赋能苏州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探路、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扩大学会与地方交流合作的关键之年。
02
论坛特色
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Chin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 Annual Conference(CAIIAC2023)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产业年会。作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的主题配套活动,大会集闭门研讨、荣誉表彰、高端论坛、产品展示、报告发布等核心板块于一体,是国内权威性高、规模较大、品牌力强、行业影响深远的年度人工智能标志性颁奖盛会。
本次大会以“创新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设置了“1+10+X”模式,含1场主论坛、10场专题论坛,以及权威颁奖、启动仪式、报告发布、科学之夜等特色活动。主办方邀请部委领导专家、两院院士、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提名及评委专家、获奖代表和企业家等研讨交流,发挥获奖项目团队、人工智能院校成果的学术、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在主题报告环节设置“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校长”专题报告会,重点探讨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通过展望人工智能未来趋势,交流关键核心技术与未来产业创新,引发智能系统促进院校产教融合深度思考和观点碰撞。
03
报告亮点
4月14日上午,大会组委会将隆重推出“智能制造与新型工业化”专题论坛,邀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工业大学韩红桂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本次论坛还荣幸邀请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领军企业的权威学者和杰出专家,他们在智能制造和新型工业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本次论坛聚焦智能制造与新型工业化关键技术,探讨智能优化控制、机器学习算法等创新趋势,分享人工智能在资源调度、决策质量提升、低碳化等技术应用,讨论智能无人系统发展及网络群体智能协同学习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挑战。同时,论坛还将介绍人工智能在工业运营、流程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工业物联网数据传输中的作用,展示讯飞星火大模型V3.5版本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及如何助力新型工业化。
本次论坛旨在提供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和新型工业化应用的平台,推动产业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通过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共同探讨和分享在智能制造和新型工业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突破和应用实践,帮助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商业企业、科技园区和金融部门等提供方向指引与决策支持,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
在此,论坛组委会诚邀各界同仁莅临本届大会,开坛论道,共襄盛举,共话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变革、新机遇、新挑战。
04
论坛日程安排
05
论坛组委会
Science Technology
论坛主席——韩红桂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现任“数字社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等,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环保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北京市自动化学会理事等。
韩红桂教授致力于复杂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控制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智能特征检测、智能自组织控制及全流程协同优化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IEEE汇刊、IFAC会刊及国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学术专著5部;获得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60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地方/团体标准11项;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控制系统,已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不同地区的50余家企业成功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等。
Science Technology
论坛主持人——李方昱
李方昱,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现主要从事复杂系统智能建模分析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IEEE普适计算年会PerCom 2020最佳论文奖(Mark Weiser Best Paper Award)、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奖等荣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担任多个SCI期刊副主编/客座主编/编委,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国际学术会议会场主席等职务。
06
特邀报告嘉宾
Science Technology
报告主题:现代管道声磁电融合检测机器人技术
主讲人:董绍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管道运行维护技术、管道安全评价技术、智慧管网技术。管道技术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管道完整性与安全工程技术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大领军学者”、北京市应急管理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城市能源安全与供给保障”带头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工程”;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获“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报告摘要
管道检测关系着油气输运安全,管道内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漏磁和电磁超声等相关技术。超高清漏磁、变形检测、中心线检测三位一体的融合技术能够有效检测管道缺陷,实现环焊缝的精准定位;电磁超声技术旨在检测油气管道的全位置缺陷,结合相控阵技术能够增强电磁超声技术的检测能力,多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够实现管道全位置(表面/内部)缺陷检测,尤其针对裂纹缺陷的检测,可以极大提高油气管道安全检测的效率。结合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等技术,能够对管道缺陷进行智能识别和精准分类。本报告将对比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并探讨管道检测技术。
Science Technology
报告主题:大型炼化生产过程的资源调度优化
主讲人:钟伟民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化工 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智能制造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过程建模、控制和优化,工业智能与智能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和企业重大科技开发项目20多项,提出并研发了面向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的系列方法、技术、软件及系统,在自动化和化学工程领域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30多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多件,并在PTA、炼油、乙苯/苯乙烯、聚乙烯、水泥等大型工业装置进行了应用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报告摘要
炼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面临资源利用率不高、能源消耗大等问题,急需进行绿色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本报告针对大型炼化生产过程复杂性高带来的优化调控难,不确定性强导致的决策鲁棒性差,集中式调度造成的优化实时性差等难点,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运筹优化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高效低碳的资源配置建模优化方法、考虑不确定性的生产调度优化方法和多区域分布协同调度优化方法,以提高炼化生产过程的决策质量,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益和低碳化。
Science Technology
报告主题:流程工业智能化的进展与挑战
主讲人:丁进良
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项。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2)和省部级一等奖4项。担任IFAC MMM和LSC两个技术委员会委员, IEEE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过程控制专委会副主任,担任国际期刊IEEE TEVC、TETCI、TCAS II编委和《控制工程》副主编等。
报告摘要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流程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智能制造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流程制造业的智能化为自动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报告主要探讨流程工业智能的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与面临的科学挑战问题。
Science Technology
报告主题:星火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
主讲人:刘聪
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CTO Club创始成员。主要从事语音语言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研究,建立并领导1500余人的AI研发团队并取得多项创新性技术和应用成果,主导完成“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支撑公司在教育、办公等多场景产品落地应用。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工作。曾获三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MIT TR35 China“先锋者”、CCF杰出工程师等荣誉。
报告摘要
认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涌现”推动了AI技术阶跃,也引发了国内外大模型发展浪潮。随着GPT-4V、GPT-4 Turbo、Sora等陆续推出,多模态大模型与大模型生态构建愈发受到各方关注。
本次报告重点介绍讯飞星火大模型V3.5版本最新效果及其在教育、医疗、工业、机器人等“N”的赛道上持续赋能产品应用,其中重点介绍星火大模型在代码、工业互联网以及汽车等工业化领域的应用落地情况,探讨大模型如何主力新型工业化发展。
Science Technology
报告主题:面向智能制造的现场级工业确定性网络:机制设计与实践
主讲人:陈彩莲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特聘教授,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党总支书记,国家杰青。主要从事工业互联网感知、传输与控制综合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SFC重点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50余项,所发明的工业物联网网关等产品在钢铁制造、电子制造产线实现产业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3),省部级一等奖3项,CAA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2022 IEEE TCCPS工业技术卓越奖,入选N2Women“2022全球十大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学术之星”、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报告摘要
工业物联网已逐步深入到工业现场,促进IT和OT的逐步融合,形成了现场级工业网络系统,是新一代工业自动化体系架构和运行模式的标志。本报告将以智能制造中现场级工业网络系统为对象,基于现场级工业有线/无线融合网络,面向分布式动态感知和反馈控制的传输需求,设计异构数据实时可靠确定传输机制。提出匹配工艺的关联特征学习机制和流序列关联图表征方法,实现大规模异构流量的按需传输,降低网络传输时延和抖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了确保异构数据传输性能的时间敏感网络(TSN)网关设备、测试床及配置软件,构建了支持产线和网络实时交互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通信设备灵活配置和动态组网,为提升现场级工业网络系统的感知-控制协同提供关键基础设施。
Science Technology
报告主题:知识与数据驱动的网络群体智能理论与应用
主讲人:虞文武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数学学院院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常务副主任、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数理基础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等职务;发表IEEE汇刊文章100余篇,引用过2万次,30篇ESI高被引论文;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及国家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等奖项;曾任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自动化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等杂志编委。
报告摘要
本报告先简单回顾人工智能中智能无人系统并拓展到广义的网络群体智能。接着,本报告从网络群体智能协同学习中的强化学习、因果预测、生成辨识等基础理论介绍近期的相关进展,并再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工作和挑战做进一步阐述。然后着重介绍在无人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2.0时代下,基于网络群体智能协同学习所面临的新挑战,并再此基础上探索自主协同与博弈的一些思考。
Science Technology
报告主题:数据+AI赋能新型工业卓越运营
主讲人:栾小丽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建模、先进控制与优化,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研究,在Automatica、IEEE TAC、IEEE TI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66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主持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000余万,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
报告摘要
在新型工业中,各种设备和系统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尤其近红外光谱数据,近红外光谱通过微观层面的连续测量,获取具有更细时间和空间颗粒度的分子级信息,使生产过程特性的表征进入到微观领域。进一步,将数据和AI相结合,提出更能反映过程工艺操作本质的过程模式动态表征方法,将生产操作由基于过程变量升级为基于过程模式,有效实现了生产运行安全稳定、工艺操作及效益优化的一体化监控,为新型工业卓越运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图片
Science Technology
圆桌对话嘉宾:吴元清
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19年)、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广东省卓越青年团队负责人、广东省杰青、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期刊副主编。研究方向为工业软件、多机器人系统、人工智能等。共主持 9 项国家及省部市级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3篇TAC(2篇长文),2篇Automatica(1篇长文),并且发表2本英文专著(Springer 出版社),共申请发明专利 44 项,授权 20 项。
Science Technology
圆桌对话嘉宾:伍小龙
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曾获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自动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2019 ICCSS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21年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感知与保护自动化委员会委员,是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工程》等期刊审稿人。曾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美国/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撰写专著2本,参编团体标准1项以及行业标准2项。
07
圆桌对话主题及嘉宾
对话主题
主持人:韩红桂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对话主题:智能制造与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对话嘉宾:钟伟民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丁进良 东北大学教授
陈彩莲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虞文武 东南大学教授
吴元清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伍小龙 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