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自动化学院派收录关键词:智能制造 机器人 工业互联网 人工智能 】
  
  北京大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交叉学科论坛”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交叉学科论坛”成功举办
  
  由北京大学工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交叉学科论坛”于2024年5月8日在北京大学新奥工学大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谷国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朱延河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相关领导、工学院师生共5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王启宁教授主持。
  
 
  
  王启宁副院长主持
  
  徐明教授致辞
  
  论坛伊始,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徐明教授致开场辞。他表示,北京大学工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交叉学科奠定了良好基础。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通过本次论坛深入探讨并共同探索一条交叉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段慧玲院士致辞
  
  段慧玲院士作为论坛主席致辞。段院士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要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工学院前瞻性地布局交叉学科建设,建立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引进并培育了一大批年轻才俊与资深教授,同时设立机器人工程本科班和机械专业硕士、博士班,深化拓宽交叉学科探索,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铺设了坚实的教育与研究基石。段院士提到,新奥工学大楼的落成启用,将进一步优化工学院的学科布局和科研条件,为力学、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交叉学科的科研与教学活动提供世界一流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工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学科竞争力。
  
  杨华勇院士作了题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的一些探索与实践》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如何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在新兴工业化的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杨院士指出,工业产品正在向数字化智能网联产品转变,关键在于整合工业大数据资源,以5G技术为依托建立工业互联网,解决资源调度低效的瓶颈。他列举了大型企业在推动智能制造方面起到的良好示范引领作用,并指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快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认为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是机理和数据联合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工程化仿真,并强调AI与科学的结合将为传统学科和工业界带来革命性变化,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深度融合。杨院士展望,中国正依托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与技术创新,加速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逐步构建起一个全面、高效、安全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为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丁汉院士作了题为《机器人前沿技术研判》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阐述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核心技术和未来制造模式的变革。丁院士指出,机器人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性和颠覆性的先进技术,正在引领全球制造业向更高效、智能化方向转型。我国已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在航空、高铁、风电等大型装备制造中应用。丁院士提到,增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和更高的运动灵活性,使得人形机器人可以在更加复杂的工业环境中操作,预计将在未来工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丁院士对机器人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鼓励大家把握科技方向、坚定必胜信念,坚持学科交叉,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学-技术-工程三位一体发展,为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体系化发展贡献力量。
  
  郭雷院士作了题为《无人系统仿生智能技术:从算法、系统到行为》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无人系统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郭院士表示无人系统的核心在于高效可靠的控制系统,不仅要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定,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各种干扰和不确定性因素。他提出要借鉴自然界生物的智能机理,开发自主适应复杂环境的智能系统。最后,郭院士鼓励学术界与产业界加强合作,加大对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呼吁持续关注并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如感知器官、控制算法、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挑战。
  
  谷国迎教授作了题为《软体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一点思考》的特邀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在介电作动软体机器人和气动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谷教授及其团队解决了介电作动响应中的控制与建模难题,在非线性控制器和气动软体机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均有不俗进展,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后谷教授总结,软体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与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与研究热点,仍然面临设计、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挑战。
  
  朱延河教授介绍了哈工大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详细介绍了学科历史、师资力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内容。哈工大坚持“唯真唯实、创新发展”的机器人科研教学育人理念,厚基础、突前沿、强实践、聚优势,“机电智创”交叉融合,开设“智能机器人院士特色班”,打造了教学-项目-竞赛-创业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成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路径。
  
  王启宁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交叉学科建设思路和方案。围绕“为什么建、谁来建、怎么建”三个核心问题,王启宁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交叉学科的建设目标、学科基础、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体系等,并用AIRMan(AI+Robotics for Manufacturing)总结了北京大学建设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交叉学科将立足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突破,充分发挥力学、人工智能、医学等领域优势,结合航天航空、医疗健康及新型工业化需求,努力形成学科特色。
  
  段慧玲院士主持方案研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对工学院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领域的前瞻布局给予了高度评价,体现了北京大学在推进工程科学领域建设的决心与能力,不仅精准对接了国家对智能制造人才的迫切需求,更拓展了工程教育的新领域。论坛还讨论了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学科融合的可行路径,尤其是依托北大综合性学科优势,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构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学科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北京大学工学院将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大学关于新工科建设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技术创新,为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