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之“自动化学院派”收录关键词:机器人 人工智能 传感器】
 
  高屋建瓴︱王煜:聚焦机器人操作技能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3月24日,应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邀约,大湾区大学(筹)工学院创始院长王煜教授为国地中心工作人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举办了一场名为“具身技能—得心应手”的专题分享会。
 
  王煜教授围绕机器人操作技能的技术挑战、解决方案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探讨,还分享了其在触觉传感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王煜教授指出,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仅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上就有40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亮相,30余家公司发布相关产品。
 
  尽管如此,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精细操作能力仍存在显著瓶颈。以汽车装配为例,尽管特斯拉等企业已尝试将机器人引入车间,但其操作能力仍局限于简单任务,无法胜任高精度、高灵活性的装配工作。
 
 
  王煜教授强调,机器人操作技能的核心在于“具身技能”——即机器人需具备自主完成复杂操作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需要高精度的视觉传感器,更需要触觉、力觉等多模态感知系统的支持。
 
  例如,在3C制造领域,工人需通过视觉和触觉的配合完成精细的装配和检测任务,这对机器人的操作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触觉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的核心技术
 
  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实现精细操作的关键。王煜教授介绍,人类的感知系统包含4种数据传感,能够感知静态力、动态力、摩擦力等多种信息。
 
  例如,当人手触摸物体时,不仅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和硬度,还能通过400赫兹的振动频率判断物体表面的粗糙度。
 
 
  为模拟人类的触觉能力,王煜教授团队研发了基于光学原理的触觉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手指表面的变形和压力分布,并通过数据模型将触觉信息融入机器人的决策系统中。实验表明,触觉传感器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操作中的精度和稳定性。
 
  提问环节,大家与王煜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滑动查看更多
 
  演讲结束后,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为王煜教授颁发“人形机器人荣誉顾问”聘书,标志着双方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
 
  活动最后,在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研发总监邢伯阳等人的陪同下,王煜教授参观了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
 
  训练场模拟了多种现实场景,包括崎岖路面、动态障碍物及家庭生活等场景。王煜教授对多个场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双方充分期盼未来联合研发的可能性。
 
  本次讲座不仅为听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机器人操作技能前沿技术的机会,也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正如王煜教授所言:“让机器人拥有具身智能技能,不仅是人工智能的问题,更是工程实践的问题。”未来,随着触觉传感器、数据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的不断突破,机器人将在工业自动化、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更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嘉宾介绍
 
  王煜,戴盟机器人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大湾区大学(筹)讲席教授、先进工程学院创始院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历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兼系统研究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座教授、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青年学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