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之“自动化学院派”收录关键词: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 传感器 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融合感知移动机器人双臂自主作业”项目启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基于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移动机器人双臂自主作业”项目启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行。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南开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京理工大学等八家顶尖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承担,旨在突破生化实验场景下移动机器人自主作业的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产学研共聚,擘画智能机器人新蓝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项目主管范玫杉、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曾小勤出席指导启动会。专家组由山东大学教授宋锐、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储建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新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兰旭光、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攀峰、北京大学教授喻俊志等机器人、自动化与精密制造领域权威学者组成,为项目提供战略支持。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贺升主持。
 
 
  曾小勤在致辞中强调,本项目是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重要实践。依托学校在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的深厚积累,联合国内顶尖团队协同攻关,将推动移动操作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化工业现场,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交大方案。
 
  范玫杉指出,项目团队需以“责任感、紧迫感、政治担当”为指引,聚焦行业痛点,能够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出亮点,攻坚关键技术,产出可落地、可复制成果。
 
  王贺升表示,项目的成功立项是对交大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项目组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攻克多模态感知、柔性操作等核心技术,助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实现国际引领。同时,他还郑重承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上海交大将坚持创新驱动,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加强协同合作,凝聚行业创新合力;注重应用验证,推动成果产业化;严守科研规范,确保项目质量。
 
  课题汇报与专家赋能:
 
  瞄准五大场景,突破三大核心指标
 
  王贺升在汇报中提出全链条技术路线:围绕“定位导航-协同规划-柔性操作-硬件研制-场景验证”开展攻关,重点突破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定位、小样本动作迁移学习、双臂柔顺控制等核心技术,最终在生化合成、分析检测、危化品转运等五大场景实现示范应用。目前,项目已研制全向移动平台原型机,并在透明容器操作、动态避障等关键模块取得阶段性进展,目标在生化合成、分析检测、危化品转运、高通量筛选、洁净室操作五大场景实现示范应用。苑晶、方灶军、赵忆文、岳裕丰作为课题负责人,分别就课题实施方案作汇报,并进行了阐述。
 
 
 
  专家组高度认可项目技术路线,并从验收标准细化、成果应用聚焦、风险防控机制、国际标准引领多维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通过此次启动会,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责任人及成员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具体要求。项目组表示,将全面梳理并落实专家意见和建议,加快项目高质量实施,加速成果培育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