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的重污染老路中国制造业的"软肋"
据媒体报道,9月15日,浙江海宁500余名村民聚集在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门前,就环境污染问题讨要说法。后部分人员冲入该公司,掀翻8辆汽车,造成部分办公用品及财物受损。
故事非常老套,无非是因为浙江晶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从而引发周边居民不满。或许居民已经向政府多次投诉,但一直未得到处理,这些利益受损的民众于是联合起来向浙江晶科讨要说法。在晶科公司未能给予明确答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使用了过激的手段来发泄怒火,于是,一场民事侵权纠纷变成了刑事案件。
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绝大多数因环境侵权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套路,一点都不新鲜,但这次故事的主角却很特别:以往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角只要从公司所处行业就可以判断其污染属性———往往是造纸、蓄电池、重化工等行业,但是这次污染的主角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却是一家新能源企业,而新能源在公众的印象中是一个“清洁、绿色”的行业。为何一个绿色产业会成为被周边居民喊打的重污染企业
光伏电池在生产能源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而国外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一般也不会产生污染,所以这个行业被认为是绿色行业,那为何在中国,这个绿色行业却成为污染源
目前国内生产光伏产品的主要材料为多晶硅,而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为“改良西门子法”,这一工艺会形成大量四氯化硅等氯硅烷副产物和氯化氢。如果回收工艺不成熟,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外溢。由于我国光伏企业引进的多是国外的落后设备和技术,做不到闭环式生产,加上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对工艺掐头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等环节,就造成了对环境的损害。这些在国外被认为没有污染的光伏企业,就这样成了高污染企业。
自2004年无锡尚德制造了太阳能的财富神话以来,光伏产业就成为各地政府竞相上马的项目,甚至被政府和企业界认为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不可多得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得来 当然不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工艺,目前光伏生产最核心的材料多晶硅还需要进口。中国的光伏产业能够异军突起,在世界太阳能行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原因无他,无非是沿袭了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是廉价的土地成本,对于能够带来巨大产值的企业,地方政府往往会在用地等政策上予以优惠,而光伏企业往往能够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产值,于是土地自然可以低价提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二是低廉的环境成本。目前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并不严厉,光伏企业往往降低在防止污染方面的投入。三是财政补贴。作为新能源企业,光伏企业可享受政府补贴。目前我国光伏企业大多吃国家补贴,而国家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为此不惜投入。
一个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上并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就这样成为一个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这样的竞争优势取得,和中国传统制造业所走过的道路并没有两样。但是光伏企业和绝大多数制造业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因为其他产品可以供国内顾客消费,但是光伏企业的产品却绝大多数出口,于是太阳能产业就被不少人称为“把污染留在中国”、“把新能源带到国外”,留给中国的是看得见的G D P和看不见的环境成本。
在外界环境成本约束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像太阳能这样在很多国家被称为“绿色能源”的行业在中国也会演化成为重污染企业,这究竟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是中国的软肋 这恐怕是政府和企业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自动化网无关。对本文及其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