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4月14日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能源管理 电气系统 工业自动化 “十二五”期间,上海电气将形成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上海电气发展服务业再下一城。 上海电气与施耐德电气(中国)就共同设立上海电气建筑节能有限公司举行合资合同签约仪式。这是上海电气进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重要一步,该公司将主要致力于上海地区建筑楼宇的节能改造。之前,上海电气已与三菱电机合资成立菱电节能公司,主要致力于工厂能耗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上海电气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前,上海电气已在原有制造业基础上,提出“制造业推进服务业、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路子,加强了电站集团EPC项目和三菱电梯安装维保等服务业发展,此次与国际著名的制造业服务商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是上海电气深化转型的再次实践。2011年,上海电气现代服务业收入超过200亿元。据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迪南透露,集团计划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占总收入的1/4。 深耕制造业 中国传统制造业利润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增加利润 制造企业的共识是转型。但转向哪里,如何转 上海电气选择了同时加强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服务。位列中国装备制造业前三的上海电气,并非没有核心技术。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电机组、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中国最大的12000吨水压机、世界第一台镜面磨床、中国第一套30万千瓦核电机组、中国第一根大型船用曲轴、中国第一套百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都来自上海电气。技术属性决定了上海电气更具实力加强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典型的是进军“极限制造”。 所谓“极限制造”,是指传统机械加工领域的产业升级,是特大、重型、超限的先进品种研制和生产。这类产品往往达到目前生产装备能力及规格范围的极限,或者对产品性能和尺寸精度等有严苛要求,技术难度和工艺风险高。因其以自主创新为主,研发成功后对企业的回报也更高。目前上海电气代表中国“极限制造”能力的主要产品,包括大型铸锻件、核电核岛主设备、船用半组合曲轴以及冶金和矿山设备等。 除了加强“极限制造”,在制造业的产业选择上,上海电气亦颇多布局。火电设备是上海电气的传统优势产业,2007年9月已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完整的引进型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在此领域,除了提升发电技术能力,上海电气还在CFB洁净煤发电技术、空冷节能发电机组、燃机/联合循环、海水淡化等重大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此外,为顺应中国核电产业大发展趋势,上海电气还于2007年组建了重工集团,加快核电设备制造能力。在风电、轨道交通等产业的投入亦有增加。 此外,上海电气还加强了整体研发体系的建设。2011年1月,上海电气开始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该体系分三层:最上一层是集团层面的中央研究院,负责确定技术战略、开发前沿技术;第二层是产业集团,按照从事的产业提升技术能级;第三层是工厂,主要进行制造技术和工艺改进。 “目前,该体系架构已经完成,正在积极有效地推进。” 黄迪南告诉《上海国资》。 延伸电站服务业 在致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同时,上海电气亦未忽视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其典型代表是电站集团EPC项目、三菱电梯维保服务等。黄迪南告诉《上海国资》,“十一五”之前,上海电气主要从事设备制造。从转型升级需要出发,在电站设备领域,上海电气提出了设备制造和工程产业并举发展的思路。 工程产业即EPC项目。EPC即工程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建设施工(Construction)、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EPC项目打通了整个电站工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率。从产品结构上看,EPC项目有非常强的带动效应。出口核心产品的同时,可拉动相关配套企业系列产品的出口;从成本上看,EPC项目整体配套,减少了不同环节产品的磨合周期和后期的维护成本。对业主而言,工期相对缩短,提高了收益率;对企业来说,则可以合理整合内部资源,发挥综合成本优势。 2006年,上海电气电站EPC项目初创。经过几年打拼,电站工程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电站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为405.7亿元,其中电站工程产业收入贡献达120.6亿元。目前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海外工程的在手合同已超过167亿美元,有32个海外工程项目正在施工。 加强电梯服务业 在成熟的电梯发展市场上,电梯产品销售已不是最大的利润来源,而真正的“黄金收入”来自其维保收费。据美国摩根银行一份咨询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电梯销售业务只占总业务的35%,而维修保养业务要占到55%,更新改造项目则占10%。基于此,三菱电梯自1999年开始探索由单一的电梯生产企业,向生产服务企业转变。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