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植根,坚韧生长——中科融合养成记
【ZiDongHua之品牌自定位收录关键词:中科融合 人工智能 3D视觉 机器人】
厚土植根,坚韧生长——中科融合养成记
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产业领域同样如此。历经18年,从苏州纳米所落地到苏州纳米城投用,再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建设运营,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步步攻坚。
中科融合作为纳米所的一颗种子,多年来与园区纳米产业共同成长,逐渐成为一棵小树。
厚土植根,坚韧生长。
重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纳米所成为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创新
孵化的摇篮
纳米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产业,投入大,成果产出周期长,且充满着不确定性。纳米所是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展的起点。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的前十二年,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
2006年,园区为了平衡外资与内资,同时希望产业转型,决定在传统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探索科技创新。恰逢当时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发力量子计算、纳米科技等前瞻领域的基础研究,纳米所被引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科技成为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苏州纳米城Ⅰ区
从2006年起,纳米所便走了和其他科研院所不同的道路,联合苏州工业园区,把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摆在了重要位置。此外,纳米所在成立之初,便开始筹建纳米加工平台,2009年建成后投入使用,有1万平方米的洁净厂房,三百多台套大型设备。当时苏州工业园区与纳米所联手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开创了纳米加工平台开放使用机制,此前,国内科研院所的平台多只供内部研究人员使用,园区设立专项补贴,引导平台向地方企业开放。
纳米所由此成了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创新孵化的摇篮。纳米所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介绍,纳米加工平台每年支持数百家企业进行创新产品开发,合作的高校研究院所团队近200个。此后,纳米所又先后投建测试分析平台、生化平台、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公共技术平台。
中科融合:志坚行苦十数载
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实验室到市场化应用
2010年,王旭光博士回国,本可以去北京或上海的名牌高校做研究,但他几乎没有犹豫,选择留在了苏州,加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彼时,纳米所成立仅4年,只有孤零零一栋楼,周围目光所及都是芦苇荡。王旭光博士曾在美国知名半导体公司AMD、全球领先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公司希捷(Seagate Technology Holdings PLC)从事芯片研发设计,他回国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做出的产品能解决产业问题,而不只是发几篇文章”。面试几家院所和高校后,只有纳米所明确表示支持科研人员创业。
2016年,借助纳米所的平台,王旭光博士相关团队取得重大底层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MEMS微镜芯片,在中科院“重大突破”专项评选中初露锋芒,荣获“优秀等级”。
2018年,王旭光博士从纳米所全职创业,带领人工智能实验室团队成立中科融合,研发智能3D视觉芯片,相当于机器人感知外界的“眼睛”。
2021年,公司第一款产品正式售卖,打破美国德州仪器DLP芯片在该领域长达几十年的垄断。“从2006年建纳米所这个‘厨房’、请‘厨师’、建‘饭店’,到开始卖东西,我们一共走了16年。这是一条正确却艰难的道路,决心很重要。”
(点击查看大图,回顾中科融合发展全历程)
中科融合的发展之路也是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展十余年的缩影。苏州工业园区像是“天使投资人”,在2006年押注纳米技术,2010年在全国率先把纳米技术应用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产业运营和管理,建设苏州纳米城。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累计引进和孵化纳米相关企业超1300家,其中16家成功上市,2023年实现产值1550亿元,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王旭光博士看来,园区与美国硅谷的氛围相似。他关注生活环境,苏州工业园区的环境好,绿化多,能实现“work 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更重要的是文化氛围——老牌名校和研究所都有自己成熟的文化体系,但在纳米所,研究员普遍很年轻,绝大多数是“海归”,文化开放,“允许研究员创业,不能只听领导说支持,还要看文化能否支撑,这点很重要”。
MEMS微振镜技术大放异彩
中科融合成长为中国唯一打通从光学投射
到光学计算闭环的芯片企业
谈及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产业,绕不开MEMS。MEMS是一种智能传感器的制造技术,即利用半导体技术,制造一个微米纳米尺度的机械系统,可以将外界的物理、化学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是连接虚拟和物理世界的一把钥匙。2014年,纳米公司投资约6亿元,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全开放、商业化运作的6英寸MEMS器件研发、中试和批量化生产平台,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空白,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截至目前,MEMS中试平台业务覆盖全国,目前已服务100多家企业、400多个产品,成为中国MEMS科技支撑最大的产线。
中科融合MEMS微振镜投射芯片
中科融合也是MEMS中试平台的客户,从公司到平台,走路只用10分钟。在王旭光博士看来,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与中试平台的物理距离近十分重要。中试环节也在业内被称为创业者的“死亡之谷”。不同于程序员跑程序,传感器芯片在中试平台流片,即制造出芯片样品,有二十多道工序,周期不是按天计算,而是以半年或一年为单位,算上人力和生产成本,费用有上百万元。这需要创业团队时刻关注流片过程,每次发现问题便会暂停,王旭光博士带着团队快速赶到现场解决。
CCTV2《经济半小时》-中科融合
随着5G、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的发展,MEMS传感器正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纳米城比别的地方更早投建MEMS中试平台,也是园区对纳米产业前瞻性投资的一个缩影。十年后,先发优势逐渐显现。
在王旭光博士看来,纳米城的优势在于时间壁垒,“园区的MEMS中试平台至少领先中国其他平台5年”。早期业内企业选择少,大多会跟纳米城MEMS中试平台合作,平台能和这些早期客户共同成长,打磨工艺。
如今,中科融合也是国内第一家且唯一拥有自主研发“MEMS芯片+SOC芯片+核心算法”,并且提供完整的AI+3D芯片以及模组产品的企业,是中国唯一打通从光学投射到光学计算闭环的芯片企业。
中科融合自主研发的3D成像模组完全基于公司独有的MEMS微振镜芯片、人工智能算法、以及高性能低功耗SoC算力芯片的全自研技术体系,实现了国产“更优越”技术方案替代,解决了3D视觉芯片“卡脖子”难题,在行业中具备3大技术壁垒:
1.电磁式大靶面MEMS振镜:行业首创大靶面电磁式MEMS振镜,广泛运用于高精度、中远距离的三维成像方案;
2.高性能3D-AI SoC芯片:全球首颗支持高精度三维建模的低功耗专用AI智能处理器芯片系列;
3.自研AI-3D算法:基于上百真实场景物体的3D-ISP算法,解决实战痛点。
高精度MEMS激光投射模组
中科融合的MEMS动态结构光技术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稀缺性,采用高精密驱动控制实现低温漂和高角度重复精度,支持可见光、红外波段等激光光源,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对比度、抗干扰能力强的激光投射模组。核心3D成像模组可以广泛应用在诸如生物识别、机器视觉、医疗影像、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游戏影视、AR/VR设计等众多需要3D建模和空间识别的应用场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持续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助力国家
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近年来,苏州纳米城围绕泛纳米技术,也在积极引进新产业生态。在王旭光博士看来,相比于移动互联网软件和算法,自主研发3D视觉芯片的优势在于,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和更丰厚的潜在回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仅凭DLP这一款垄断性产品,就在过去的30年中创造了近百亿美元的收入”。
中科融合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光学智能传感技术和国产芯片的自主研发,深耕人工智能与数智创新,成功实现了从核心技术到产品的全链条国产化,满足了行业对高精度、低功耗、实时响应的智能传感需求。通过多年的积累与持续投入,中科融合不仅在实验室阶段成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更通过精准的市场化布局,迅速将领先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尤其在近年来,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在智能制造、仓储物流、医学影像等多个专业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并且在性能、功耗、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赢得了行业广泛认可。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