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之“品牌自定位”收录关键词:制造业 工业互联网 新能源汽车】
 
  深度|长虹破茧“制造”,蝶变“智造”的强企征途
 
 
  在21世纪的制造业版图中,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统产业的边界。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长虹控股集团以“智改数转”为核心战略,不仅完成了从“彩电大王”向智能制造领军者的蜕变,更以实践为笔,书写了一部关于工业革新、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的恢弘篇章。
 
 
  长虹的“智改数转”之路,始于对时代命题的深刻洞察。更为深远的是,长虹的实践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如全球领先的高速连接器打破国外垄断)、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如库存周转率优化与供应链协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如从传统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跃迁),长虹不仅重塑了自身竞争力,更以“链式赋能”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助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突围。
 
  无论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人码垛、AI视觉检测的毫厘之争,还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跨界联动,每一个案例都凝聚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智慧与决心。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史,更是一面映照中国工业未来方向的明镜——在这里,效率与质量齐飞,创新与传承共舞,而长虹,正以先行者的姿态,为世界讲述一个关于重生与超越的中国故事。
 
  原新华社记者在深度调研长虹后,有感于长虹转型的变化之大,以长虹“智改数转”为脉络,深入剖析其技术路径、管理哲学与生态布局,通过系列文章连载揭秘传统制造业在数智化浪潮中的突围之道。
 
  ”
 
  “五年来,我国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工业经济量增质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非常明显。”
 
  第五次经济普查结果出炉,位于东二环附近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在举办新闻发布会,作为此次发布会发言人,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难掩兴奋:“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30%,并呈现出高端、智能、绿色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智能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康义特别提到,五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数实融合,大力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不断赋能工业经济发展。2023年,我国已有半数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使用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制造业展现出蓬勃生命力,2023年末,我国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26.2万个,从业人员1337.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42.3%。
 
  “五年来,工业经济砥砺前行,保持了量增质升的发展态势,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更加显著,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工业发展仍然还处在一个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我们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康义最后强调。
 
  中国制造业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力更生、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始终坚持“制造强国”的必然结果。
 
  01
 
  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全球水准的制造业体系,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
 
  然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只是在冶铁、造船、轻工纺织等领域形成了一些零星且低端的制造能力,始终未能摆脱农业占主导、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水平极低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伊始,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毅然决然走工业化道路。
 
 
  建厂初期,深山伐木的长虹人
 
  1958年,在绵阳城郊的一片农田中,一批人怀着满腔热血报国的激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开始筹建“四川无线电机器厂”即长虹前身。在兴建厂房时,由于基建材料严重短缺,他们就用砖木结构代替图纸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麻袋、牛皮纸涂沥青代替牛毛毡,用竹钉代替铁钉,用竹编风管代替铁皮风管,用竹竿代替动力线铁管,用陶瓷管代替铸铁管……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长虹的故事只是时代缩影。回顾过去,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立了制造业体系,通过“三线建设”,工厂搬迁至全国各地,中国制造业形成了最初的地理布局。从一五、二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中国人上下同心,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举全国之力投入工业化建设,才使中国历史上首次拥有了在世界上比较独特、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艰难地补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功课。让中国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全球工业化的“落后者”成为“追赶者”的第一次伟大转变。
 
  02
 
  拥抱“春天”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正如《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唱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启蒙,逐渐觉醒。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轻工产品异军突起。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用品、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
 
  提起家电,最难绕开的就是“中国彩电大王”——长虹。1979年底,长虹利用合作机会,长虹“偷师学艺”,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成功建成了人工插件、自动焊接,机械、手工混合传递方式的长虹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截至到1984年,全国拥有大大小小的彩电生产线130多条。为了更好地参与电视产业的发展,长虹决定引进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并修建彩电配套工程。长虹人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掌握了技术“精髓”后,自行研制了与世界潮流同步的单板日产1200台的生产线。长虹通过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研发规模化制造的模式,成功阻击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奠定民族彩电品牌的主力地位,同时为中国家电业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1997年,长虹第1000万台彩电下线
 
  1994年3月,长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上市后的四川长虹成为蓝筹股的代表,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1997年,长虹第1000万台彩电下线,成为中国首家电视机产量突破千万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35%,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彩电大王”,一时风头无两。
 
  长虹,中国彩电大王
 
  03
 
  “Made in China”火遍全球
 
  2001年12月11日,卡塔尔多哈喜来登饭店萨尔瓦大厅灯火辉煌,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手中击槌轻轻落下,中国终于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历经十五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迎来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由此,中国的经济政策、市场开放以及国际贸易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被猛然推开,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承诺逐步降低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加上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地域面积,一时之间成为跨国企业争相竞逐的“香饽饽”,资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所有的生产线几乎都转移到了中国。随着中国接受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逐渐形成一个超级产业集群。
 
  东莞,这座位于珠江三角洲上的制造业重镇,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远近闻名的“制造之都”。这里曾经密密麻麻遍布着各种代工厂、贴牌公司。2001年前后走进东莞,你会被这里繁忙的景象所震撼,高耸的厂房、繁忙的流水线、轰鸣的机器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工业画卷。
 
  随着中国加入WTO,东莞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速,产生了强烈的劳动力需求,由此,一批批农民工踏着时代的节拍,拉开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民工潮”,百万民工“进城潮”、“返乡潮”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经济现象,中国的农民工撑起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参与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
 
  彼时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期间,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申奥成功,大大提振了中国人的士气。
 
  次年,“Made in china”火遍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Made in China”,并折服于“Made in China”,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大制造大国。
 
  然而,隐藏在这幅画卷背后的,却是一个令人心酸的现象:大量的工厂在为全球知名品牌代工生产产品,但这些产品上,却看不到“中国制造”的标签,而是被贴上了诸如“美国设计”、“德国品质”等外国品牌的标识。让“Made in china”变成“Made china”成为当时不少企业家的奋斗目标。
 
  04
 
  “大而不强”隐忧
 
  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又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制造业门类的国家,22个制造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均居世界前列。以2012伦敦奥运会为例,900项不同种类的奥运官方纪念品中,“中国制造”占到65%。
 
  这期间,不得不提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当时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当头一棒,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仅东莞一地一年就关停了两千家制鞋业企业,同时也让各个国家意识到: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的本钱,经济过于金融化、过于虚拟化必出大问题。于是各个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
 
  长期的高速增长,也使中国制造业累积了大量问题。伴随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演变,加之中国“人口红利”的渐趋丧失、劳动成本大幅上升,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外资纷纷撤离中国,转奔东南亚地区,我国制造业逐渐意识到单纯追求规模与速度的增长模式难以长久维持。
 
  “大而不强”深深困扰着中国制造业,“制造强国”逐渐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段、新征程,制造业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制造业不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扩张,而是更为注重质量的提升。我国研发费用投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1.91%增长至2020年的2.41%。通过强化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式,我国制造业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2014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3%。然而,此时中国的处境却相当严峻:一方面,各个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给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乃至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发展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以及更具优势的制造业区位条件,对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和吸引外资起到替代作用。
 
  面对逆境,中国政府和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开始了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之旅。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正式定下了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意图通过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等措施,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型,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一规划,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它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中国制造业的田野。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规划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中国制造业开始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首先,中国制造业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和品牌,增强供应链的话语权。同时,中国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寻求新的市场和技术突破,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以应对外部压力,不少企业都完成了从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向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凭借在家电行业深耕多年,长虹敏锐地捕捉到了智能制造的浪潮。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的同年,长虹便开始了智能制造的布局,决心通过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等措施,推动自身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型。
 
  长虹智慧显示智造产线
 
  长虹华意压缩机智造产线
 
  长虹美菱冰箱智造产线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2015年,长虹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引入了5G+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端到端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这场改造如同一场革命,让长虹的生产线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改造后的生产线上,全流程数据实时在线,订单驱动并行协同,从销产计划到采购生产计划,再到物流发运计划,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生产体系。
 
  这场改造的成效是显著的。长虹的智能电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甚至在当年创下了5.5秒生产一台CHiQ智能电视的业界纪录。这一纪录不仅展示了长虹智能制造的实力,更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已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一些技术与产业由跟跑、并跑,逐步到领跑,但在一些产业关键技术领域,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比如,我国高端工业软件市场80%左右被国外垄断,中低端市场的自主率也不超过50%,还没有一家中国软件公司能够具备与世界级工业软件公司“掰手腕”的核心能力,75%的高端数控机床和80%的数控系统需要依靠进口。一些车辆“缺芯少魂”,零部件主要依赖外资企业或进口,从制动系统到发动机、从电控系统到尾气处理装置都被国外一些企业垄断。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关乎国家战略的紧迫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长虹华丰科技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长虹华丰科技智能检测工厂
 
  长虹华丰科技是我国率先从事电连接器研制和生产的企业,主要客户涵盖了诺基亚、烽火等通信设备制造商等,并长期承担国家重点装备和重点工程电接插元件科研和生产任务。
 
  高速背板连接器是移动通讯设备的核心器件,技术含量高、工艺难度大,应用范围广,被誉为连接器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当时这类产品只有国外部分国家才能生产。
 
  2018年,国内各大整机厂纷纷启动了国产化替代,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长虹华丰快速启动高速连接器的开发,联合国内通讯巨头,合作推动新产品的开发,至此,“七号工程”项目正式诞生,由总经理带头进行产品创新,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十年走过的路。
 
  最终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全国首个10G、30G、56G连接器相继横空出世,实现了一年三代的产品开发,全国首条高速连接器全自动生产线也在长虹华丰科技诞生,与国外的技术水平差距从20年直接缩短到1年。目前华丰科技公司已经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线数十条,仅用一年的时间,生产线产能从最初不足200只/天发展到现在的6万只/天。
 
  长虹华丰科技5G+AI生产线
 
  “七号工程”的诞生填补了国内空白,短时间内解决了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解决了我国企业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保障了关键元器件的自主可控。
 
  长虹华丰科技只是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冰山一角,每一项前沿技术的突破,都意味着有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得到了“呼吸权”。
 
  2018年,中国曾面临35项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现在许多技术领域已被中国攻克,部分领域更是成为了中国的优势。例如,触觉传感器、重型燃气轮机、激光特种产品、特种铣刀等技术,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实现突破。这些技术的掌握,标志着中国逐步摆脱外部技术依赖,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06
 
  制造业的“杀手锏”
 
  面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短板是短期策略,锻长板才是长期战略,也就是国家政策中常提的专精特新,专精即专业化,特新即差异化。
 
  中国只有打造更多的制造业“独门绝技”“杀手锏”,培育更多的世界级隐形冠军,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竞争和重构中掌握主动权。
 
  “隐形冠军”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难以被替代。所以,夯实产业基础,需要在全球产业链上造就一批“隐形冠军”,提倡专业主义、长期主义,培育工匠精神,使各细分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主导权和话语权。
 
  在国外,中小企业是培育高端制造和先进技术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凭借较强的科技创新动力,为高端制造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长虹60余年里,见证和参与中国制造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顺势变革,在科技革命的大势下坚持创新。近年来,长虹围绕上下游价值链,打造了多个产业领域的“隐形冠军”,诞生了近十项产业冠军,也成就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长虹样板”。
 
  长虹华意压缩机研发生产的冰箱压缩机连续12年产销量全球第一,全球每三台冰箱就有一台冰箱用的是长虹压缩机。2023年突破7300万台。
 
  长虹华意压缩机已连续12年产销量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全球每3台冰箱就有一台使用了长虹华意的压缩机;长虹爱联科技所研制的无线联接模组产品市场占比超27%,成功实现该领域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并成为了中国最大无线连接模块提供商、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和厂商的无线模块主要供应商。
 
  长虹电源智造产线
 
  长虹电源产品
 
  配套长虹电源磁悬浮列车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长虹电源则承接了大量国家重大轨道交通配套项目,包括复兴号、和谐号以及磁悬浮列车等。同时,长虹电源也是中国最大的某特种电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某特种电源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如今的长虹,已经从一家传统家电企业,到如今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15个,年产销泛智能终端1500万台,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1项的现代制造业巨擘,数字背后,是长虹在时代浪潮中的艰辛探索与奋勇前行,也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07
 
  弯道超车
 
  在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中国制造实现了从小变大、由全球制造业的“追赶者”成为“并跑者”和局部领域“领先者”的第二次伟大转变。2018年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而AI、云计算、大数据浪潮的涌现,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好机会。“中国制造”全面进入技术创新和数智化时代。
 
  为了打造优质的数字基础设施,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能力迅速跻身于世界第一梯队。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等数字产品的层出不穷,数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长虹格润资源回收
 
  在这场“由大变强”的征程中,中国制造业还积极拥抱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通过推广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中国制造业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我国已占据了74席,稳居全球首位。同时,2024新评定的可持续灯塔,也都出现在中国,这些工厂实现了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全面提升,是我国制造业不断追“智”逐“绿”的缩影。
 
  另一方面,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中国开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同时,中国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长虹爱联科技生产现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目前,它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主题、新目标。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支持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以支持新领域新赛道的发展,培育新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支持政策,支持1000多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
 
  2024年,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一系列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向“新”向“绿”、亮点纷呈:
 
  中国制造业企业总量达到603万家,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企业占比达到8.55%,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6.35%;
 
  我国5G基站的数量超过414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9个,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期间5G建设发展目标;
 
  长虹新能源生产现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首次达产量1000万辆,人形机器人预计的市场规模30亿元......
 
  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数字,拓展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创新引领下,大国之基不断夯实。
 
  08
 
  “无人区”的较量
 
  时光荏苒,转眼间即将步入2025年,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关键节点。如今,即将迎来《中国制造2025》的收官之年,第一阶段的战略基本完成。尽管期间遭遇了诸多挑战,但中国制造业却凭借着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实现了逆势上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相当于欧美之和,专利数量、自然指数、科技产出等均位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增长在G20中排名第一,出口增长也在G20中名列前茅。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包括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展现出中国制造业崛起与创新实力。《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当然,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如计算机芯片、高档数控机床等,中国制造业仍大量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这些关键核心技术,被称为制造业的“心脏”,也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最大短板。中国政府和企业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从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向自主引领创新模式转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熊李力认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正催生中国自主创新能级不断跃升,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来为产业提质增效的行为将被进一步鼓励和提倡。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已经进入了“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时代,进步和落后同在,成就与短板并存。制造业一旦到了“无人区”,便无以模仿,以往的跟随模仿策略已经走到头,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科技创新越是接近深水区、无人区,就越需要良好的科技创新制度基础和创新生态做支撑,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如今,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从高端装备制造的突破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中国制造业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来源:微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