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骥尤伏枥 一片丹心为变频-变频-电气行业
马小亮,男,1939年6月出生,陕西省米脂县人。1962年天津大学工业电气化专业毕业。现任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工业应用委员会北京分部主席。我国电机调速领域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为十几项国家重点工程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早年突破传统权威理论,研制出同步机的快速励磁调节系统,满足了轧机冲击负荷要求。在晶闸管直流传动系统方面,成功地解决了关键应用技术,主持了系统装置的全国统一设计,为我国直流传动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专著,把大功率变频及矢量控制技术介绍到国内,该书至今仍是我国研究生主要教材之一。在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重大攻关项目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研究中,创立了独到的理论体系,在电机参数测试及自校正方面有所创新,率先在我国研制出多种规格大功率交一交变频装置,获2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了我国第一条基于网络通讯的全线交流调速化的大规模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9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中国电力电子与变频传动业界,无人不识马小亮先生。马老是陕西人,虽多年闯荡各地,但依然喜爱面条,略显发福的身躯总给人踏实的感觉。
提起马小亮先生,业界自然会想到几件事:
一是马老对于我国冶金行业传动控制系统发展的卓越贡献。尤其是1995年10月至1998年7月,马老在“武钢硅钢扩建工程CA5机组电气自动化系统”研制中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其成果荣获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受到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二是马老虽然已退休多年,但是仍活跃在与变频传动有关的各种场合。尤其是由《变频器世界》主办的每年一届的“变频器行业企业家论坛”,马老几乎是届届必到,而且每次都有新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三是马老对于国产品牌寄予厚望。他几乎在每个重要会议上都强调:虽然国产变频器的市场占有率逐年快速增加,但在轧机传动领域所占份额还很小,目前基本上是国外大公司的天下,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国产变频器在品种、容量和性能方面还不能满足需要。他认为,国内变频器生产企业须积极改进产品,逐步打入高端应用领域。
当然,马老对于业界的贡献并非我辈所能评价。我们还是从他对自己这些年来的简要回顾以及他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感恩中深入了解这位备受业界尊敬的专家。
我的回顾
——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马小亮
从1962年毕业至今己46年,回顾往事,几十年来能在电气传动行业做一些工作,主要得益于几个机遇,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
刚毕业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末期,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苏联专家己撤走,我国开始从仿制到自行设计,虽然那时搞的是机组控制,但通过从实验室试验到工业试验,从设计到产品设计制造再到工厂调试等几个环节,使我从一个只有书本知识的学生过渡到略知什么是工业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1965年国产晶闸管问世,开始了电力电子时代,大家从头摸起,虽然搞的是直流调速,但通过从分离元件到集成电路、从几kW小装置到几MW大装置的摸索,经过许多挫折和失败,终于使国产装置站住了脚。这些摸索、挫折和失败打下了我的电力电子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开始,人们开始走出国门,我有幸获得赴美国进修和赴德国学习的机会,受益匪浅。81年至84年的进修,使我从矩阵变换器入手进入变频领域,打开眼界,接触世界先进技术。86至87年在西门子公司的学习,使我获得了大功率交-交变频工业应用的知识和经验。
87年回国后,我开始在国内宣传和推广这技术,但由于它无论是从设备的庞大,还是从系统的复杂程度上看都前所未见,总觉得困难重重,信心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腾飞,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终于在90年代初由电传所和冶金自动化院分别研制成功并顺利投入运行。当时想,这样关键的重大技术装备,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有十年寿命,上几十套就不错了,没想到它至今生命力旺盛,每年有几十套订单,总数达几百套,太出乎我的预料。对于交-交变频能取得如此大成绩,对国民经济能有如此帮助,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我知道这成绩的取得完全依赖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年青一代工作者的努力,当年我们几年做一套,现在一年做几十套。在交-交变频的发展中,有一条经验值得重视,就是竞争和交流。电传所和冶金自动化院两个单位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交流的关系对技术发展非常有利。现在交-交变频在两个单位都是主要收入来源,双方都得利。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