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测控工程师姜旻昉亲手打造酒泉
“天宫一号”已静候飞天那一刻了,为此努力工作的还有一位金华人,叫姜旻昉。1972年出生的姜旻昉,1989年考上国防科技大学,199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现任某部机载测控室高级工程师。
从1995年起,姜旻昉开始接触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并参加了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大型非标准机械设备加工工作。1996年6月,年仅24岁的姜旻昉挑起了主管这项设备安装工程的重担。“当时年纪轻轻的我能参加这么大的一个跨世纪工程,的确是难得的机遇,同时更是一个挑战。”
姜旻昉参与建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下第一门”。姜旻昉说,总装垂直测试厂房只有一层,因为要给高个子的船箭联合体当房间,让它在这里做好各项准备,然后直接活动发射平台垂直运输到脐带塔准备发射。出入的门高70多米,因此被航天人称为“天下第一门”。
此次承担“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会在第一门里守候,静待飞天的那一刻。“大门从上到下分为6扇,6扇门必须像扑克牌一样叠起来,升到顶,火箭才能顺利出入。”
1999年,姜旻昉离开“天下第一门”,被调到机载测控室工作。机载测控工作需要经常飞行作业,比如导弹从酒泉开始发射,行程总计约两三千公里,姜旻昉就一直陪着它。在酒泉的老乡眼里,姜旻昉是那个“乘着飞机追导弹”的人。导弹飞行高度大约4000米以下,姜旻昉所乘的飞机则在8千至1万米高空,注视着巡航导弹,进行测量控制工作。
“你可以把导弹想象成一架小飞机或者一个小火箭,飞得并不是很快,飞机能跟上它。它在屏幕上就是个闪光的小白点,有时偏离预定的轨道,经GPS修正等手段,又回到轨道上来了。”在姜旻昉乘坐的飞机上,没有热腾腾的飞机餐,通常姜旻昉会带些饼干和矿泉水充饥。每次执行任务一飞就是七八个小时,飞机还要根据任务的需要做曲线飞行。在执行机载测控任务时,姜旻昉得死盯飞机上的屏幕,为此常因晕机而搞得自己的胃如翻江倒海般难受。
这些年,姜旻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记者到航天城时,他正好回来参加一年一度的篮球赛,他是教练兼队员。混迹于众多身高2米的球员里,1.75米的姜旻昉显得挺瘦小,不过他十分勇猛,在球场上时可没有人会觉得他已年近不惑。
来自金华的机载测控工程师姜旻昉,大学毕业后就和载人航天结下了缘
记者微笔记
受爸爸影响做了“航天”
谈起来酒泉,姜旻昉说,其中也是受到爸爸的影响。“我17岁就当兵了,这里面就有爸爸的原因。”姜旻昉的爸爸是金华人,年轻时入伍,后因“成分不好”被劝退,一直引为憾事,儿子如今能在部队当军官、搞科研,姜伯伯觉得很骄傲。
大学毕业时,江南人姜旻昉并没有想到在北方待一辈子:“我当时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亘古恒荒……向往来到大西北,想想,在这里待上六七年也就回浙江了。”没想到姜旻昉在航天城安了家,娶了善良贤惠的幼儿园教师,生了个漂亮女儿,就此定居北方,酒泉、北京两头跑。女儿说,爸爸很忙,平时在北京工作时间更多,没什么时间陪她,有飞行任务或者打篮球比赛时,他才回到航天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自动化网无关。对本文及其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