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会对接测控技术总负责童斌:无任何环节可以马虎
11月3日(谢波 郭金超)当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再次完美对接的那一刻,在媒体聚光灯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欢呼雀跃,这一刻,在他们身后不远的地方,指挥决策台前51岁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交会对接任务测控通信系统技术总负责,童斌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着这一切,同时也进入了记者的视野——黑发中透出几缕银丝,近视镜藏不住那一双时常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疲惫的脸上流淌着欣慰的笑容。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航天”,曾经先后参与了东方红卫星测控任务和海事卫星对外测控任务。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飞控技术飞跃中,融合着童斌几十年的贡献。
这一刻,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二次交会对接的成功,已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北京中心测控应用二代软件系统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为我国航天多任务、多目标飞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为了这一刻,童斌带领他的团队整整奋斗了四个年头。
回想起攻关的日日夜夜,童斌感慨万千。成功背后,是他和同事们“苦中作乐”的艰辛付出。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强国都在大力发展航天科技,对宇宙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飞行控制中心,实现多任务并行,多目标协同测控已成为必然趋势。北京中心现有软件平台已无法适用于多任务、多目标测控的需要,如果没有一套安全稳定高效的软件系统平台作保障,再高的测控水平、再精密的测控精度、再完美的控制方案都毫无意义。
然而,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谈何容易!研制出一套全新的软件平台至少要预测到我国航天发展10年乃至20年测控任务需求,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需求,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它,更是难上加难。
童斌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攻关。搞软件的人都知道,需求不明确,将无法开展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他们深入各个系统调研,仅是分析需求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
作为总师,童斌的严谨是出了名的。“软件开发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任何环节是可以马虎过去。我们做工作就要抓两头,一是抓顶层,再则是抓细节。”作为总师,每一个模块从设计、开发、测试、评测,他都亲自把关。对于关键性数据、关键性结论,不仅要看、要问、要审,有的还要查看原始数据。只要事关质量的事,他不管别人是否接受,绝不通融,绝不含糊。在一次任务前的软件第三方评测过程中,测试人员通过强度容错测试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技术人员有点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一个不会对任务产生影响的小问题。“软件是基础。要让飞行器在太空安全运行,我们提供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报告,都必须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童斌斩钉截铁的说。他让技术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改,出据了详细的归零报告,并且要求参试人员举一反三。同事们都说,童总就是一道最过硬、最严密的“质量关卡”。
整整四个春夏秋冬,他们没有假日,没有白天黑夜的干。最终研制出了具有上千个模块和200万行源程序的飞控软件系统,不但设计了双服务器单数据库的监控显示架构,实现了多任务支持功能,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时显示、实时查询和实时分析功能。而且设计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管理模式,实现了数据实时入库、实时分析和实时查询,使测控应用软件成为一种全新类型的任务平台,支持多型号、多目标和各层次人员的各类任务需求,为飞行器铺设了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
1996年以来,他挑起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飞控总体技术状态把关、软硬件系统建设等重任,相继攻克了遥控标准设计及原型系统开发试验飞船控制计划自动生成技术、航天飞控数据处理支持平台、神舟七号多目标控制体系设计及飞控协同控制等多项重大课题。
和很多视工作为生命的人一样,童斌很少顾及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是一名优秀人民教师。他们曾经有过8年“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的生活。相聚一起的生活让他们倍感珍惜,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用柔弱的肩膀支持家庭的重荷,为他撑起一片宁静的天空。
岁月流逝,童斌的头发又熬白了许多,看到当年他眼中的孩子们已成长为航天飞控领域的中坚力量,他由衷的感到欣慰。“老帅不言倦”,他仍在拼搏,仍在熬夜,眼中的血丝也依然挂着。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