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科技创新论坛”日前在深圳举行。来自国内文化科技领域、艺术学领域的政产学研各界人士200余人围绕“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如今,数字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正全方位重构传统行业的生态环境,引发人类生活方式走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革命。有专家表示,文化科技融合仍然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消费转型,重塑了文化艺术产业生态。尤其是“云时代”,数字技术重构了时间和空间,智能化革命对文化产业的内容、形式、模式等均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谈到,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实体文化服务消费有较大滑坡,但跟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产业却取得了爆发式增长。这种现象说明深圳“互联网+科技+文化”为特征的文化新兴业态的发展,符合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文化消费潮流。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树武将我国的文化科技发展总结为探索、创新、跨越和繁荣四个阶段,并重点介绍了创新阶段的发展成果。对于未来网络经济变革,他提出要建立透明服务网络,并实现经济主导权、价值和秩序的三重回归。中国现代文化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新文化+新科技+新经济”,而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发展,将催生我国传统与现代、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有机结合的中华现代文化新形态。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艺术消费理论虽然最初从西方引进,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学界逐渐衍生出了从本土需求出发的艺术消费理论。在数字信息时代,艺术消费理论研究不应该也无法拘泥于传统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单一学科框架之下,必须放到多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观察。这是数字经济时代对于学科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于中国文化产业领域新一代学者寄予的厚望。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顾江看来,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集聚作为供给端改革的重要环节,将对文化消费产生深远影响。科技创新将大大改善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促进新兴业态的崛起,而文化产业集聚则是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聚焦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挥深圳强大动力与示范效应,在前沿领域创造更大突破,将会为国家文化科技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探讨了在疫情期间井喷式发展的网络直播模式。在他看来,网络直播不仅是推广非遗文化的有效运营平台,更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当代需求。相关互联网平台应当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提取内容、借用造型,展示中国文化的理性之美,通过数字化的故事讲述、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为新型文化网红、建立传统文化基因库等方法,建立一个集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使网络直播成为赋能传统文化的有效工具。

论坛举行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发布仪式。该蓝皮书已经连续8年出版,是一本全面反映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最新进展的年度综合分析报告。

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指导,深圳市委宣传部、南山区人民政府、深圳大学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