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ZiDongHua 之人文化天下收录关键词:语言学 自然语音处理 人工智能 】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1—12日,“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江蓝生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党委书记陈文学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和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致辞。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江蓝生在题为“《现代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特色”的报告中指出,《现代汉语大词典》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辞书编纂理论和实践指导下,以丰富、扎实的文献和口语语料为基础,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参照而编纂的一部系统反映五四运动以来一百多年间现代汉语词汇面貌的大型原创性语文词典。其编纂理念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规范性与描写性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其释义方面的特色表现在:释义追求精确化、丰富化,反映词语的概念义、附加义、搭配义,义项的增补方式多样化。
张伯江表示,语言学历来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在论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老一辈语言学家开创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道路,近二十年来语言学研究已经实现了内部纵横两方面的沟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沟通以及与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沟通。未来,语言学研究要在契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打开更大的创新空间,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创造中国语言学新的辉煌。
顾青认为,商务印书馆自创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服务教育、推动学术,尤其重视语言学学术图书的出版传播。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除了关注语言学本体研究成果外,商务印书馆也着力于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生活、语言战略研究成果的出版传播。未来,商务印书馆将继续践行出版报国的初心,推动我国语言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体系建设,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认为,汉语历时和共时的事实都表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范畴观。这种新的范畴观不是着眼于范畴的性质是“离散”还是“连续”的,而是着眼于范畴的关系是“分立”还是“包含”的。 在汉语里确立范畴的包含格局,确认包含格局为常态而不是非常态,不仅能对汉语历时共时的现象做出较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得到中国传统文论和哲学理念的支撑,而且对发展普通语言学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以丰富的例证,讨论了汉语字词带有特殊色彩、在辞书的释义中无法直接反映的文化内涵,认为应该追溯历史来源,更好地理解汉语字词的意义。
法国国家高等研究中心教授贝罗贝以溯因论理框架作为参照,按照时间顺序考察了汉语史中的转折词,阐明论理话语中的“转折词”用法蕴含了溯因推理的框架。
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竺家宁观察了汉语音韵史上浊塞音的变化状况,从语音系统上来看这种发音逐渐简化的历史,并将此种变化与印欧语言的浊塞音演化进行了对比,从宏观角度来审视人类语音演化的共性与特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佐丰根据在句子中的功能,将小句区分出三种句性:叙事句、论断句、说明句,认为不同的句性在句类、句型上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决断词是标记句性的助词,用于论断句、说明句,而不用于叙事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介绍了演化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异同,提出演化语言学的最基本单位是演化词,最小单位是演化语素,可以用反映语音对应关系的音变链来切分演化语素,进而确定音变的历史层次。
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考察了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文字学体系的构建、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名词术语系统的创立,由此梳理了文字学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了文字学转型发展的历史动因及其局限,讨论了新时代文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提出进一步明确学科地位和学术研究定位是现代文字学学科建设的时代需求。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冯胜利从前人关注的韵律现象入手,根据上古汉语的韵律转型说发掘上古汉语形态、词汇、句法和音韵中的韵律现象,并分析其类型转变的原理和机制。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认为,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发展出语言智能,在人机共生时代,要解决好数据问题,保证语言智能向上又向善,让各行业、各人群都得到称心的“母语AI助手”。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杨永龙在大会总结发言中表示,“传承与创新”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主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此次研讨会涉及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小到一个具体汉字“反切”的查考,大到新范畴观、新文科理念、新语言学体系的建立等,呈现出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并重、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个案探索与宏观建构共现的特点。语言学未来必将在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工作。
与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承办。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挪威、韩国等国家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出版机构代表参加会议。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就语言研究如何延续重视材料与证据的传统、传承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和治学精神、应对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带来的便利与挑战,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等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