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人文化天下收录关键词: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电子技术 电子系统 】
  
  叶朝辉:将教学“酿出”自己的风味
  
  2024年是自动化系副教授叶朝辉开启教学生涯的第三十年。日复一日的教学并没有磨灭她的热情与责任感,相反,叶朝辉乐此不疲地不断地挑战自我、钻研教学方法,前进的过程中总有收获。2023年,她获评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
  
  老师引导得好,学生才能成长得好
  
  在叶朝辉的求学岁月中,老师的谆谆教导为她选择未来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指引。“老师引导得好,学生才能成长得好。”从那时起,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便在叶朝辉心中悄然生根。
 
  
  叶朝辉近照
  
  1994年,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毕业后,叶朝辉选择了留校任教,逐步承担起“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无处不在的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线上和线下一流课程、清华大学标杆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多项荣誉,广受学生的好评。
  
  作为清华大学电气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难度大、挑战多,被学生们戏称为“魔电”,叶朝辉上学时也曾为这门课犯难。正因如此,当身份从学生转为老师后,她对同学们的困难感同身受,努力带领同学们翻越这一座“大山”。
  
  在课程设计上,叶朝辉将教学内容分为了理论、仿真、实验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通过紧密结合的教学设计、实验教师自主开发的便携式实验设备等,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叶朝辉讲授时的细致、耐心,给选修这门课程的李施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很小的知识点,叶老师也会讲得很清楚。”
  
  同时,叶朝辉还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将电子学科发展历史嵌入课件之中,将技术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举例呈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领悟所学内容对于技术进步、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的过程中,叶朝辉一直相信,只有老师具有责任心,踏踏实实地教,才能将责任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应贡献于国家发展的使命。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正是叶朝辉持之以恒的教学信念。
  
  给予每位学生交流的机会
  
  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也是不少上过叶朝辉课的同学对她的印象。每个周四,叶朝辉办公室的门总是半敞着,等待为学生进行答疑。在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叶朝辉细心地发现,有几届学生比较腼腆,有几届则比较活泼。面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她也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将教学大班进一步细化成一个个小班,分别见面交流,给同学们充分的机会提出疑问、反馈意见。
  
  难题不仅限于具体的知识点,更包括课程学习的方法与策略。选修过叶朝辉通识课程的王圆圆,对叶老师的关心印象深刻:“我不是数理相关专业的,所以在电路课程方面遇到了障碍,甚至课上听一遍之后理解的内容很少。”而叶朝辉不仅会在课后为王圆圆解答疑问,更帮她一起梳理课程逻辑,制定了专门的“轻知识,重思维与能力”的课程学习策略。这不仅让王圆圆在课程的学习上豁然开朗,更是让她获得了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时,如何制定学习策略、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
 
  
  叶朝辉在授课
  
  在课堂之上,叶朝辉也常常鼓励同学们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乐于与学生互动、交流。2021年春季学期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上,王宇昂总会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只要有不清楚的知识点,便会直接向叶朝辉提出。对于叶朝辉来说,同学的打断和提问正是她所希望的,“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从其他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及时的提问,也代表了许多同学的心声,真正有助于做到对知识的扎实掌握。
  
  关心同学的需求,积极解决同学的问题,始终是叶朝辉贯穿课堂内外的重要环节。
  
  将创新作为人生的长久课题
  
  在被问及学生时代为什么选择自动化专业时,叶朝辉的回答是:“或许是因为许多人都说自动化比较难,我就很想挑战一下吧!”
  
  挑战自我、不断创新始终是叶朝辉的人生课题,这一点也贯穿于她的育人事业之中。叶朝辉会将自己最新科研项目、领域内的新技术等资讯第一时间分享给学生,及时将学科前沿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更新视野,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
  
  近年来,顺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叶朝辉也在2022年开启了一门全新的、无专业门槛的通识类课程,将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带给更多学生。
  
  通识课程面对学生的层次差异更大,国内外该类别课程的先例也十分缺乏,如何兼顾“零基础选课”与“一定的学理深度”两个要求,真正满足各专业同学的需求,这无疑是摆在叶朝辉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然而,正是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激发了叶朝辉的兴趣与斗志,“没有人做过,我们第一个做才有意思”。课程的准备过程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内容方面经过反复地调查、设置、试讲和修改,就连课程名称也是历经了多次打磨才最后定下了“无处不在的电子技术”这个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名字。
  
  在讲授过程中,叶朝辉使用典型的电子系统案例,带领学生掌握关键内容。选修此课的常瑞年感到获益颇多:“叶老师精心设计过的课堂内容,能让非自动化系的同学在一两张图之间就理解其中的知识逻辑,有所收获。”同时,叶朝辉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设置了多层级的实验环节,照顾到不同基础水平的同学,让零基础的同学也能顺畅地入门并有所提高。如今,这门通识课已经吸引了各种专业的同学,既能拓展兴趣爱好,又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创造新的研究方向。
  
  叶朝辉带领学生做实验
  
  面向未来,叶朝辉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中,除了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及时引入新技术之外,也在计划通识课程教材的写作,将深耕课堂、不断创新的结果进一步落地沉淀,为这个领域的教学提供更多助益。
  
  从授课答疑到教材编写,叶朝辉总是乐于寻找其中具有挑战、需要创新的部分,日常的教学更是给了她无穷的动力。在挑战自我之外,对于老师职责的坚守同样是她坚持创新的重要原因:“创新本身是一种负责,作为老师需要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新同样也是对国家负责,因为技术的创新正是国家需要的。”
  
  带着责任与使命,将创新进行到底的叶朝辉,如她自己所言,“正在将教学这一壶酒,酿出独属于自己的风味”。
  
  个人简介
  
  叶朝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检测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1992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于清华大学核研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5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电子技术基础”虚拟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三维声波测井研究等。她负责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清华大学第四批标杆课程及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首届北京市优质教材奖、北京市优质教案奖、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2018年至2022年度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2023年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等荣誉。她曾获评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带领所在党支部获评清华大学第二批标兵党支部、先进党支部。
  
  转发:清华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