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之“人文化天下”收录关键词:上海电气 人工智能 储能系统 锂电池】
 
  电气创客|熊灿:用人工智能改变未来
 
  2025
 
  电|气|创|客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它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引领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
 
  有这样一位青年,他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推动着技术的边界。他,就是本文主人公,上海电气集团输配电装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工程师熊灿。
 
  熊灿,贵州毕节人,2008年就读上海交大信息工程专业,随后远赴英国华威大学,拿下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
 
  读博士时,他杀了一个“回马枪”,回到上海交大继续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到了博士后阶段,主攻控制科学与工程方向。
 
  厚积薄发
 
 
  一顿操作猛如虎,等熊灿2023年9月入职上海电气时,已经老大不小、三十好几了。他笑言,“小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读书这一件事上了”。
 
  迟花慢发,大器晚成,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与收获终成正比,这时候的熊灿,已具备多学科交叉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善于使用新兴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
 
  工作期间,他主要负责电化学储能系统和功率变换装备智能优化设计方面技术研发,成功将前沿AI技术——物理数据混合驱动的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用于储能系统的状态估计、寿命预测和安全预警,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工商业储能和风机变桨应急电源应用中,在研的AI电池管理技术能够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将提升储能服役时间10%,降低运维成本20%。”谈及去年入选的启明星项目研究,熊灿自信满满。
 
  热心敏锐
 
  认识熊灿的人都说,熊博士是个热心而敏锐的人。关于“热心”,熊灿说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出去游玩时经常路过火车站,许多路人会跟他打听车站售票的地方。问路的有黑人、白人和华人,他一律报之微笑,告诉他们“Turn right”。这样的性格放在工作中,那就是善于沟通,敢于提问,积极讨论,主动发言。熊灿的领导和同事都奋战在科研和产业的第一线,大家共同聚焦上海市和集团的重点发展方向,目标一致加上学术氛围浓郁,熊灿在这里简直如鱼得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奔跑,幸哉乐哉!
 
  而所谓的敏锐,熊灿的理解是指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也就是善于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信息越发达,更新迭代就越快速。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搞科研必须具备三点:发现问题的直觉、繁杂信息的梳理、科技前沿的关注。”
 
  求真务实
 
 
  熊灿说起一件让他至今难忘的事。在研发锂电池储能科研项目时,他对锂电池机理模型进行分层简化后开发数字化模型,开展关键参数的快速提取。可进行新产品摸底测试时,某项数据老是发生偏移。本以为是自己的算法出了岔,最后通过结果倒推,原来是测试设备内的一个参数没对齐。
 
  这件事让熊灿感慨:一是科研掺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参数错误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二是要有探究真相的毅力。有时产品出了问题,别人是不会告诉你哪里出错的,只能靠自己琢磨。“为真理而奋斗,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熊灿笑了,笑如其名,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