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变科技CEO刘克亮:自动化科技和教学融合一定会变成教育行业主流
风变科技CEO刘克亮《修路搭桥正当时》演讲实录
♪ 作者|芥末堆 张雯
♪ 编辑|芥末堆 奥老师
“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既有宏观意义上对于世界、对于产业、对于祖国的未来这件事情的回答,也有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这些事情都不应该顾此失彼。”
2021年12月30日,在由芥末堆举办的GET2021“国计民生 教育的发展”教育科技大会上,风变科技CEO刘克亮发表了题为《修路搭桥正当时》的演讲。
刘克亮分析了在线教育中互动化教学的重要性,介绍了风变科技从风变编程开始,通过科技手段围绕在线教育的智能化、互动性所做的模式探索和实验。
风变科技CEO刘克亮
未来自动化技术和教学融合一定会变成主流。
他认为,因此,风变科技提出了一个10年战略,从2019年1月15号到2022年1月15号,2025年1月15号,最后到2029年1月15号。这三个阶段分别想实现的是“先在一个领域里搞定,再在更多领域内搞定,最后把这个技术开源,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知识大生产里来”。
“教育行业的未来其实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教育的未来,其实也是我们从业者的未来。但这个钥匙其实在我们手上,只有从业者怎么选择,希望经营什么样的教育,从业者希望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迎接那样一个明天,那样一个明天需要今天所有的人一起努力。”刘克亮说。
以下为刘克亮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我最早看到“国计民生”这个主题的时候,心里愣了一下,然后我就顺着“国计民生”的主题继续思考,后来得出一个结论,非常的高大上。我觉得可能怀揣着国计民生的定位看教育行业,可以解决教育行业里面很多的商业问题,这是我们很多企业发展的日常经营问题,看上去好像跟宏观的国计民生没有相关,但是实际上是高度关联的。
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经历了一个大事件“双减”,这是作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从都不能回避的一件事。我们有幸能经历一个周期的结束,这件事情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很多产业的周期是很漫长的,突破了一个人的寿命,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件事情,还是挺有趣的。
这个周期的结束可能可以看到新的发展,我在这里配了一张图,这个图是竹子,也是一个寓意,竹子的发展是逐步往上的,中间一节一节,每一节竹子的发展,意味着竹子发展得更健壮。
我觉得过去的一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讲,是结了一个节的,接下来教育行业能不能在这个节的基础上健壮发展,这件事情是今天特别需要讨论的话题,所以其实本来我是来分享的,但是我更希望来提一个问题。
我们过去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里面无往不胜,我们用这个东西做面包,中国就有好面包,用这个东西做矿泉水,人人都有水喝,为什么只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思维方式下,没有让教育孕育出未来。
为什么说这是市场经济没有孕育出未来,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个体通过消费行为来影响供给,拿钱、拿人民币来投票,我们的产能、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科研人员应该研究什么,从而解决我们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从业者角度来讲,从业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求,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我刚刚在一个对话的评论里面,反反复复听到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你们搞教育的就不该赚钱”“你们没良心”之类的。
其实其它的行业不会像教育行业被大家这么激烈地讨论这件事,如果我开一个面包店,你会觉得我面包店赚钱这个事有多么的伤天害理吗,为什么到教育上的时候大家这么敏感,逻辑上来讲,我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者给我钱,用钱投票,让我茁壮发展,我又满足了他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盈利这件事情和创造社会价值在很多产业里面都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到了教育行业里大家不能讨论了。
我提出过我的假设,我不知道我讲的是不是对的,这只是我的一个分享,但是我觉得这个话题值得思考。第一件事情是如果市场经济这件事情想要成立,有两个很基础的基本前提。
第一,个体需求的满足能直接划等号为整体需求的满足,我在后面打了一个问号。
第二,消费者能把质优价廉的产品选出来。消费者是有产品的决策能力的,这是我打的第二个问号。
这两个基本前提很有可能在教育行业里面都不那么成立,从前面的角度来看,尤其从教培的市场来看,其实一个家长或者一个孩子的需求,是希望通过上课学到知识的,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有的时候会把各种各样的概念混在一起。
我们回答一个真实的问题,他的根本需求到底是什么?其实他的基本需求是希望通过多考几分,以至于在高考的时候考到更高的分数,然后获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权的提升,他的基本目的是这个。讲简单一点就是比别人抢得多,比别人抢得好。所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态里面这是一场比赛,基于比赛的消费需求的供给是不可能形成对于个体需求满足变成整体需求满足的。
我作为一个个体,我的需求就是比别人好,不可能所有人都比别人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这个事情上面,就算每个个体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了,我们的整体需求也满足不了,所以教育行业里面越满足个人需求,站在经营角度出发,结果越导致产业变的没有未来了,这是我们过去遇到的一个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存在的。
如果我们不在这个节上面思考,很有可能再犯一次同样的错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好像过去我们在行业高歌猛进的一瞬间,突然一下遇到了巨大的毁灭也好、消失也好,竹子里长了一个节,
第二件事情是消费者能不能把质优价廉的产品选出来,我相信这件事情在非常长的时间里面因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可能也无法解决。其它的各个行业这个问题刚开始也会发生,但是发生了一段时间就不发生了。
比如说手机行业,我当年在高中的时候买手机,那个时候消费者不懂怎么样的手机是好手机,所以经常被卖家忽悠,他告诉你这个手机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很便宜。但是随着一年、两年、三年之后,消费者慢慢成熟了,他懂了,原来手机有参数,有评价标准、有品牌,所以今天那些滥竽充数的,以次充好的品牌就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出去。
但在教育里面这件事情可能难以做到,原因是消费者和产品的提供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教育这个领域里面很有可能是永恒的。就是因为你不懂所以你才选,你懂了,你具备评判能力了,可能就不参与到这个游戏了,这也是教育行业一个很难的问题。
从大的基本面的角度来讲,我还是对这件事情充满信心,也了解了一些国家的政策,了解了一些前沿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面,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产业最基本的第一性的规则和促进因素。这个有非常多的人在思考,有很多的技术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也有很多的政策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它需要时间。
可能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就是可以一边埋头干活,解决当前消费者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让这个企业持久生存,但我们也一定要抬头看看问题,我自己在教育行业里面的观察是特别多的从业者喜欢骗自己,他希望编一套理由安慰自己,我们高大上,我们特别好,我们没有问题,都是这个人的问题,那个人的问题。
我们有时候要看看问题到底是什么?今天的教育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行业那么多的从业者一起来解决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行业里面有非常多的问题,比如今年有了人数最多的毕业生,超过了1000多万。我看官方在微博上的新闻原话是说我们今天就业难和招工难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坦白来说这个画面非常的疯狂,非常的魔幻,可能是我们听多了有点麻木了,这句话的表面是说不就是找不到工作嘛,这句话的深刻意思是打教育行业每个人的脸。
所以我们想要我们的人进入产业分工,那为什么我们今天教育行业的宏观供给结果没有让这些事发生,产生了这么大缺口呢?
我们这些从业者做的这些事可能没有解决社会的问题,教育不就是把社会上每个人送到产业分工里,让他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不然教育做什么。我们讲再多高大上的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能进入产业分工,那我们在做什么?
第二个话题是说显然我们需要努力,我们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要定义什么样才是优质教育资源,要去定义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内容最后综合转变成什么。我们思考的角度是,我们觉得其实教育行业很复杂,但有些问题是很确定的,比如今天在复杂信息传递问题上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技术方案。
我是2013年上的大学,2015年辍学创立了这家公司,2013-2015年里,就是这个行业发展最蓬勃的时候,慕课元年、在线教育的元年,大家对视频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里,接下来会对教育行业产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件事深信不疑,有非常多的大佬、资本参与进来。等我从学校辍学时,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大家有点回避讨论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看视频不能替代直接的授课?很多人给我的回答是“互动”。
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只知道好像用了视频技术之后,并没有让教育资源极大规模供给。我问了很多人,因为我们看视频,看着看着就困了,在线下上课环境里,如果老师在我面前,感觉老师会有些互动,这些互动好像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在思考为什么互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到今天为止,得出的结论是,人脑在接受信息时,比如刷抖音或看电影,用视频流的方式采集这些信息,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因为大脑是执行这一个工作,就是“编译这段信息”,就是听懂你在说什么就可以了。
但在教学时,同样是一个信息源向信息接收者传递信息,但接收者的大脑同时在执行两个任务:听懂他到底在说啥,理解他到底在说啥。
前面这个任务有点像翻译的任务,后面这个任务是思考。就是因为一旦思考的环节加上,就导致习以为常地认为用视频替代娱乐一定可以,但用视频替代教学,可能要想一下,原因在于视频其实不太适合承载思考,每个个体对它理解的时长差异不大,但对思考的时长差异有可能或快或慢。
如果老师在一个学生还没有对这个问题思考结束之前,就表达了新的信息,可能会带来一些非常麻烦的问题。学生会无聊、会走神,这种走神是大脑识别到了,发现我原来没有办法编译这个难度,我这个脑袋瓜不配听你讲这个知识,所以我就不听了,就发发呆,刷刷手机就完事了。
另一种情况是,老师讲的内容比学生反应更慢一些,学生已经听懂讲什么了,但老师等了很久,你还没有给他反馈,这时候学生也会降低大脑的功耗,说这个人讲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耗费这么多的认知资源。
无论老师讲的过难、过快,还是过简单、过慢,都会导致大脑进入低功耗,这就是视频流这种固定信息的形式不适合做复杂信息传递的原因。但如果有互动,在线下的环节是老师会结合学生的反应,比如那个同学给我眨了眨眼,我继续往后讲,会根据学生的状态实时调整我的内容,有互动,共同生成内容,会让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自己做了一些模式探索,过去做了风变编程、风变人生设计、量化等,这跟我们做这些课没有什么相关性,因为我们是个教育技术公司,更希望看这样的技术在完全不同的品类下是否都可行,能落地。
做的最早的产品是风变编程,有400多万中国人在风变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行代码,这个教完之后,大家都说这个东西能用自动化的方法来解决,核心原因是因为编程用自动化听上去就合适,所以我们做了第二门方向完全相反的课——风变人生设计,是一个非常心理类的,讲一些职场技能,软性的东西。
在这两种实验里都获得了非常显著的好的数据,发现我们用户持续完课时间、持续留存时间都很高。并且我们在这个产品里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花了很多年时间不扩品,只做这一个,想看看是不是因为我们做的时间短,短时间反馈证明它有效,是不是时间长就不一定有效了,这个实验已经持续3年了,一直在研究它的可行性。
我们有这样一个互动式模板,不管我们提供什么课,不管是对话式、还是游戏式、还是剧情式等,背后基本假设都是学生要做一个动作,老师基于学生的反应做一个新的反应,用持续互动的方式推动课程体验。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低代码的平台,可以让老师通过一系列语法来快速生成互动式教学引擎,
这是一个编程语音,只不过因为是中国人做的,所以只支持中文,为了兼顾体验感,可以生成右边这样的内容。
这堂课是阿里做的,用这样的技术引擎做自己对电子商务师和连锁经营管理师的普及,他们认为他们产业里需要很多人,但今天学校如果不培养的话,他们就需要自己来干。我们把自动化教学能力赋能给它,希望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在电商产业、以及数字化线下经营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除了纯视频模式以外,还有一个技术突出优势,未来如果智能化教学、互动化教学变成教学主流方案,一定有一个很突出的能力“分支”,从我们角度来看,再复杂的能力都是从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开始的,不同的人请给他不同的内容。
阿里这堂课的做法是,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在这样一个故事下,如果你是他,你怎么办?如果你选择咬咬牙把这个店搬出去,它会给你一种反馈;如果你多发发传单,它又会给你讲不同的内容。
其实这倒不完全是千人千面的效率提升,很重要的是如果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多问问你问题,其实你学习的在线感、呈现感就会显著提升,这本身就有效,本来就要跟他多互动。
我们跟南方科技大学的项目合作,因为它本身自己沉淀了非常多的视频内容,所以他们就直接迁移了视频内容。我们也不排斥任何的教学形式,它是网页、还是沙河,甚至在我们代码课程里,是可以直接调用计算机,让你实时来coding,而不是你学完了去实战,我们把实战的过程性学习和练习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老师通过低代码平台创作出了一个互动课程,就可以把这个东西生成一个链接发出去,另外一个人访问的不是一个视频格式,而是一个整体的链接,通过网面可以自己互动化学习。
接下来,老师就会通过学生学习数据反馈,知道学生在学到哪句话时停留时长比别的高,哪个学生在哪个问题上错误率比较高,用这样的方法来迭代内容。
我们做这个产品做到最后,觉得最好玩的事是做了版本迭代。
像微信从4.0到5.0、到6.0会越来越好。我们希望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带到教学里来,让老师把迭代内容、收集反馈当成常态。课程是需要持续运营的,而过去如果我们用录播方法来做在线化,就很容易遇到这样的困境,如果发现这个视频讲得不好,如果觉得内容有问题,就没有办法迭代,那怎么让它与时俱进,这也是很重要的事。
这是我们公司做了5年的小产品,昨天晚上我在跟一个用户做调研,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位大佬,我前段时间碰到他,跟他吹牛说我们做了这么一个小工具,然后他们就用这个小工具开始自己的产品创作。
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实验,把过去自己录的一段录播视频和互动AI课一起发给了他另外一个同学,他的同学反馈他说,互动式的课程能让他持续学下去,就增强了他对这件事的信心,他很开心地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这就是未来在线学习的主流。
他的同学也给他反馈了一些不好的问题,比如他觉得你在课程案例里说的金融知识听不懂,但这恰恰是互动式教学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学生没有金融基础知识,他可以在课堂上不讲。
其实有很多计算机所能表达的特殊能力是人类不具备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一边补人类用的能力,另一边也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在线下教学里,过去的技术思路总体来讲还是线下人类教学,通过增加一些技能,把它在线上还原,过去教育行业科技化路线,是一直围绕这个大主轴走的。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思路是,
计算机所能发挥出最优秀的长处,就是不要工资,并且可以同时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内容,这是在线下环境做不到的。这样的特性就应该被发挥出来,希望除了在过去已经有的实验上做,还希望在更多场景落地这样的实验。
未来自动化技术和教学融合一定会变成主流。
我们公司发现,整个自动化教学是一个常量,会变成未来主流方案,这是我们在2019年1月15号得出来的结论,那时候有一个实验组,我们发现一堂60分钟的课,用户完课率从过去在录播课上的10%提升到互动教学里的98%,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数据提升。从那时候我们就知道
因此,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很夸张了10年战略,从2019年1月15号到2022年1月15号,从2022年1月15号到2025年1月15号,最后到2029年的1月15号,这三个阶段分别想实现的是先在一个领域里搞定,再在更多领域内搞定,最后把这个技术开源,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知识大生产里来,尝试去填一下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坑。
最早在提这件事时,有很多人骂我,说公司创业不是过家家,瞎吹牛,哪有你这么当CEO的,一上来说这家公司未来10年要怎么干,你怎么知道,你是神仙吗?你怎么可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企业经营难道不是基于问题持续调整吗?
从我的角度来讲,倒不是说这个事情一定是一个10年的具体计划,哪一天一定要做什么。我想讲的是教育行业里的发展规律,跟其它产业显著不同的就是行业里的周期比其它产业更漫长。
大家说“十年数木,百年树人”,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产品上线,到这个产品被用户接受,到用户学完,再到用户学完之后他的感受,很可能一年就过去了。我们在教育领域单一品类里做3年实验,其实是一个很短的实验,我有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公司可以一下子做一堆课程出来,从我对教育行业的理解来看,这件事其实挺难办的。
10年战略里最后一个内容叫“文明轨道”,希望让更多的教育资源大规模铺展开。也经常有人跟我聊,说这是不是一个非常科幻的、非常不切实际的、或者很空想主义的未来。
我自己心里的答案是,觉得它其实还挺纯朴的,我脑子里想的不是黑客帝国里那样机器飞在天上的,自己想的就是一个小小的乡村,就像歌词里说的那样,这个歌词里面有“大山大河,我和我的祖国,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实际上它也有“袅袅炊烟、小小村落”。
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既有宏观意义上对于世界、对于产业、对于祖国的未来这件事情的回答,也有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这些事情都不应该顾此失彼。
这是我们希望教育行业能发展的样子,我们觉得如果今天这个产业宏观的市场机制本身还不成熟,可能在逐步成熟的时候,怎么能不走错方向,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心里要有相对比较清晰的画面,2025年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要真正地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到底能为这件事情做出多少贡献,这件事情其实很重要。
我们心里面如果对这个问题持续回答,可能也就不会走错弯路了,不会在事后拍大腿说我当时只不过是想错了,其实大家是可以想对的,这件事情是一个选择。
教育行业里面之前也有很多轮的探讨,尤其是在去年和前年,那个时候整个资本非常的狂热,投放也非常狂热的时候,大家甚至讨论了一个话题让我觉得毛骨悚然。大家说是不是因为教育行业里面,因为有一些人怀着一些初心,怀着一些对这个产业的期待来到这些,所以他就做不大呢?是不是良心变成了发展过程当中最大的障碍,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很可怕。
我希望随着教育行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些观点可能会回归一些平衡,我自己想说的事情不是说年轻人对这个世界有某种期待,所以才加入这个行业,成为教育行业的改革者,而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抱有期待,所以我们才能持续年轻,年轻这件事情其实和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觉得,教育行业的未来其实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国教育的未来,其实也是我们从业者的未来。但这个钥匙其实在我们手上,只有从业者怎么选择,希望经营什么样的教育,从业者希望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迎接那样一个明天,那样一个明天需要今天所有的人一起努力。
谢谢大家!
动感风变科技:自动化教学技术迭代了四代
风变科技,成立于 2015 年,作为一个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去推动下一代基础教育的组织,我们已经聚集了八百余位伙伴,日夜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下一代基础教育的眼中,今天的基础教育是单薄的。
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该有的基础教育,必须是能把前人的智慧平等地供给到今天的每个人,并能帮助每个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但为什么现状是这样?我们的孩子,每天的学习,增加了多少智慧,又实现了多少梦想呢?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太少。”孩子们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多考几分,以增加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可能性。这是悲哀且讽刺的。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做出努力,世界的未来才能变好。
我们的方法只有一个:运用技术去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规模。我们所追求的技术,是自动化教学的皇冠——“认知机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的自动化教学技术迭代了四代。第一代的熊猫书院;第二代的熊猫小课;第三代的风变编程;第四代的风变人生设计。其背后的规律,是自动化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地靠近真人。
这其中的发展,有几百名伙伴的汗水,也有一千多万的学员支持。今天,更多人接触并掌握Python,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进程。明天,让这个世界的教育更加高质且平等,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