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深融 共促智变,2024人工智能产学融合创新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产学深融 共促智变,2024人工智能产学融合创新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8月24日,全国科普日即将来临之际,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想研究院承办的“CAAI 智慧党建论坛——2024人工智能产学融合创新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活动旨在探索智慧党建新思路,打造产学跨界交流平台,激发产学融合的新模式,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升级。
会议现场
论坛设有4个主题报告、3场专题论坛、3场研讨会,邀请了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学术先锋和技术专家同台交流探讨,吸引了线下线上观会人次超300余万。
打造产学融合平台,携手破解难题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管晓宏院士作了致辞。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建立高效、实效、长效的产学融合平台和机制,携手探未知、破瓶颈、解难题。举办“2024人工智能产学融合创新论坛”,能有效促进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深度结合,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管晓宏院士致辞
CAAI 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研究员随后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国内期刊目录》。作为关键的学术评价指南,该目录对引领学术方向、促进学术交流、助力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刘成林研究员发布目录
CAAI 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接着介绍了《CAAI-联想蓝天科研基金项目》。以解决企业与行业的技术课题为目标,该项目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架桥搭台,致力于打造产学研高标准合作的标杆。
孙富春教授介绍基金项目
荟萃前沿学术成果,启发应用创新
主题报告环节,四位专家学者带来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宽度学习网络、可信模式识别、具身智能自主无人控制技术等主题的学术报告。
欧洲科学院焦李成院士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挑战与思考》主题报告中,回顾了大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行业落地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探讨了大模型技术的核心与本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运用,以及对社会化交互能力的重要性。
欧洲科学院陈俊龙院士在《宽度学习网络在战术级空战行为识别的应用》报告中详细解析了宽度学习网络的技术原理,展示了其在处理高维数据和实时决策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高效的计算模型为空战中的态势感知提供支持,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适应战场的动态变化。
CAAI 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研究员在《可信模式识别的思考与进展》报告中回顾了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方法的局限性,并介绍了面向开放环境的可信模式识别模型与算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提高模型可解释性和可靠性、通过置信度估计提升分布外和错误样本拒识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为模式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CAAI 自主无人系统专委会主任、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教授在《具身智能自主无人控制技术》报告聚焦具身智能在无人系统控制中的应用,探讨了其感控一体、自主决策等核心特性,展示了无人系统环境交互、自主学习和优化决策等技术,使无人系统能自适应开放动态环境并精确执行任务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产业前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及主题报告。
24日下午,《具身智能专题论坛》《脑机接口专题论坛》《产教融合中的强化学习与博弈技术专题论坛》3场分论坛同步举行。
《具身智能专题论坛》聚焦于如何使人工智能系统具备理解、互动并适应物理世界的能力。专家们讨论了机器感知、认知处理、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并强调跨学科合作对于开发具有真实世界操作能力的AI至关重要。
《脑机接口专题论坛》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涵盖神经信号解码、脑机交互和临床应用等领域。专家们分享了在医疗康复、辅助设备控制等方面的突破,展望了其对未来人机共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产教融合中的强化学习与博弈技术专题论坛》探讨了强化学习和博弈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最新进展,以及算法创新、策略优化等关键技术,展现跨领域合作对推进这些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论坛嘉宾还围绕“强化学习技术在产业创新应用中的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现场对话。
此次论坛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学术期刊研讨会》《基于云边端的机器人家庭(全屋)场景服务技术标准评审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坚青年研讨会》借势同期举办,推动学术期刊建设、团体标准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学协同与融合成为促进AI技术进步和行业应用的关键途径。2024人工智能产学融合创新论坛的成功举办,推动了智慧党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学术界与产业界深度合作的共识,加速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协同,既为学会智慧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培养高端AI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行业应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